有联系,杨亦不知张与中共有联系,而张、杨又不知蒋与中共有联系。这一切,都在幕后极端秘密地进行。当然,也有个别的例外,如张子华知董健吾、潘汉年知张子华。潘汉年到了西安,由于要帮助叶剑英做东北军的工作,没有马上去南京。他怕南京方面着急,给张冲拍发了一份密电,告知他已抵西安。 
 由于南京方面看重潘汉年,张冲接到电报,竟直奔西安。此人也很神通,他通过潘汉年的姐夫路宝宗,找到了潜藏在西安城里的潘汉年。张冲急于想了解毛泽东对谈判的意向,向潘汉年探听口气。听了潘汉年的介绍,张冲随即赶回南京。不久,叶剑英接到毛泽东十月十四日电报,询问:“年何日去沪?”潘汉年得知,料理了工作,便去上海。十月十九日,潘汉年乘火车抵达南京对岸的浦口。那时,旅客们要下车,一节节车厢被推上渡轮,要花费两三个钟头渡过长江,才能抵达南岸的南京,再从那里上火车。摆渡。选择了摆渡那乱糟糟的时刻,趁别人不注意,两位神秘的人物找到了潘汉年,跟他低声交谈着。这两人便是从对岸南京赶来的张冲及其助手杜桐菽。张冲对潘汉年说了到达上海之后的联络途径。就在渡船上,潘汉年把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中央的信,悄然交给了张冲。 
 潘汉年到了上海,一副“小开”打扮。他本来是要跟陈果夫会谈的。 
 陈果夫患肺病多年。他的衣服口袋里,总是放着一个特制的小痰盂。当他发表演说时,那小痰盂便放在讲台上。讲毕,往衣袋里一放,随身带着。那时,他的肺病加重了,日夜咳嗽,便让弟弟陈立夫出面,跟潘汉年会谈。十一月十日,在上海沧州饭店,国共双方的高级代表——陈立夫和潘汉年,一个是国民党CC首脑,一个是中共特科要员,终于在上海晤面了。潘汉年向陈立夫递交了周恩来的亲笔信,正式表明他是中共中央指派的联络代表。初次会谈,双方各自阐述立场,互通情报。张冲也参加了会谈。 
 陈立夫传达了蒋介石的意见。蒋介石说,首先是对立的政权与军队必须取消,中共军队最多只能编三千人至五千人,师以上干部一律解职出洋,半年后如回国,量才录用,适当分配到南京政府各机关服务。如军队能如此解决,中共所提的政治各点就好考虑了。 
 蒋介石也深深懂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所以他开列的第一个条件,便是要解决中共的军队。他的这一条件,理所当然被潘汉年所拒绝。 
 潘汉年回答道:“这是蒋先生站在‘剿共’的立场上的收编红军条件,不能说是合作抗日的谈判条件。”潘汉年又道:“请问陈先生,当初邓文仪在俄活动,曾养甫派人去苏区,所谈均非收编而是讨论合作。蒋先生为什么目前有此设想?大概是误认为红军已到了无能为力的地步,或者受困于日本防共之提议。”《潘汉年就与南京政府谈判合作抗日给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的报告》,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十二日。接着,潘汉年介绍了中共的立场:两党应合作抗日,建立全国抗日救国联合阵线;停止内战;建立两党代表组成的混合委员会,作为经常接洽与讨论之机关;双方保持政治上、组织上之独立性。 
 陈立夫听罢,仍强调首先要解决中共的军队,然后再谈别的条件。 
 这么一来,双方僵持着。首次会谈,便很难谈得拢。陈立夫建议,请周恩来出来谈判,以使国共双方会谈升级——由周恩来和蒋介石直接会谈。陈立夫道:“你我均非军事当局,从旁谈判也无结果,可否请恩来出来一次?”潘汉年则以为,像这样“收编”式的会谈,周恩来是不会出马的。潘汉年说:“如不把贵党的条件报告,仅说蒋愿见他,岂不是要我骗他出来?!”第一轮会谈,以毫无结果而告终。不过,不论怎么说,国共双方的代表能够坐下来谈判,这本身就意味着是历史的进步。潘汉年把会谈的简况,用密电发往“红都”保安。十一月十二日,毛泽东复电潘汉年,全文如下: 
 汉年同志: 
 (甲)真电(引者注:当时流行以韵月代日,真即十一日)悉,张子华亦到。 
 (乙)南京对红军究能容许至何限度。望询实电告。如果条件使红军无法接受,恩来出去也无益。近日蒋先生猛力进攻不能不使红军将领生疑。 
 (丙)据张子华说,曾养甫云: 
 (一)党公开活动; 
 (二)政府继续存在; 
 (三)参加国会; 
 (四)红军改名受蒋指挥,照国民革命军编制与待遇,但不变更红军原有之组织与领导。为一致对日,我们并不坚持过高要求,可照曾谈原则协定。 
 (五)你在南京谈判地待命。子任文亥《文献和研究》,一九八五年第三、四期。 
 电末所署“子任”,是毛泽东的笔名。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六年,毛泽东在《政治周报》上发表文章时,用过“子任”这一笔名。这一回用于电报署名,显然是为了保密。至于“文亥”,“文”即十二日,“亥”即亥时,“文亥”指十二日二十一时至二十三时。 
第二部分:幕后密使毛泽东的“决战动员令”和蒋介石的“猛力进攻”
 谈谈打打,打打谈谈,边谈边打,边打边谈。对于国共两党来说,如此这般,见怪不怪。毛泽东十一月十二日给潘汉年的电报中所称“近日蒋先生猛力进攻”,便是指蒋介石加紧了“围剿”。就在潘汉年、陈立夫会谈前,十月二十二日中午午餐时,一架飞机从南京起飞,朝西飞向西安,于下午三时徐徐降落。步出机舱的是身着马褂长衫、留着八字胡的蒋介石,他的身边是梳着长长刘海儿的宋美龄,身后跟着侍从室第一处主任钱大钧、秘书毛庆祥等十余人。 
 蒋介石选择这个时候前来西安,一是为了督促“剿共”,因为中共主力已转移至陕北;二是为了“避寿”——眼看着十月三十日就要到来。这天是他的生日。这年的生日不比往常,他正好四十九岁。按照中国做寿“做九不做十”的习惯,虚岁五十,要大大庆祝一番。据云,倘若他在南京过五十岁生日的话,那要引起一番轰动。早在九月二十七日,上海四家影片公司——明星、天一、联华、新华的明星们,便假座上海金城大戏院(今黄浦影剧场)举行为蒋介石祝寿的游艺大会,上海各报纷纷登巨幅广告,那位蓝苹(江青)也参加演出契诃夫的独幕剧《求婚》……十月二十七日,蒋介石在长安军官训练团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强调“剿共”:“军人要明礼义,知廉耻。在家要尽孝,为国要尽忠,要服从长官。”“不剿共而言抗日,在家为不孝,在国为不忠。对不忠不孝的军人要制裁。”“革命军人要分清敌人的远近。我们最近的敌人是共党,这是东北军必须要打的敌人。日本离我们很远。”“如果不积极剿共而轻言抗日,就是远近不分,内外不分,是非不分,缓急不分,本末倒置,便不是革命。” 
 蒋介石这番话,在东北军中传开,议论纷纷。十月二十九日,蒋介石为了“避寿”,来到了洛阳。然而,十月三十日,即便在洛阳,那庆寿典礼也是够隆重的。上午九时,蒋介石偕宋美龄来到洛阳西宫广寒宫,西北各将领傅作义、张学良、阎锡山为蒋介石的“称觞典礼”致贺。空中,排成“五十”两字队形的飞机掠过,造成了“轰动效应”。孔祥熙送来的特大蛋糕最为引人注目。宋美龄亲自切开大蛋糕,分赠宾客们……那排成“五十”两字的飞机,是从西安起飞的。蒋介石调来了一百架战斗机、轰炸机。西安机场摆不下那么多飞机,不得不连夜派兵扩建。蒋介石还北调三十个师的兵力。这些部队,虎视眈眈,扑向陕北红区——即毛泽东所说“近日蒋先生猛力进攻”也。在潘汉年和陈立夫沧州饭店会晤的一星期后——十一月十八日,毛泽东面对“蒋先生猛力进攻”,下令猛力反击。以下是毛泽东下达的“决战动员令”全文,从中可窥见当年陕北战场上浓烈的火药味:一、二、四方面军各兵团军事、政治首长均鉴:从明日起,粉碎蒋介石进攻的决战各首长务须以最坚决的决心最负责的忠实与最吃苦耐心的意志去执行,而且要谆谆告诉下级首长转告于全体战斗员,每人都照着你们的决心忠忱与意志,服从命令,英勇作战,克服任何的困难,?
小说推荐
- 毛泽东与蒋介石
 - 作品:红色三部曲—毛泽东与蒋介石 作者:叶永烈 内容简介 蒋介石和毛泽东是国共两党的旗手,从二十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合作和斗争,就是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就是国共两党的关系史。诚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言“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三个人的历史:一个人是毛泽东,一个人是周恩来
 - 最新章:第127章
 
- 红色三部曲之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 像钟摆似的,长江轮船从上游到下游,又从下游回到上游,来来回回,终年不息。忽地,从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那天开始,上海的大批乘客涌向码头,往武汉的船票顿时成了抢手货。船票价格暴涨。十天之后,由上海驶往武汉的几艘轮船,前后由两艘挂着米字旗的英国轮船护航,船票价格更是翻了几个跟斗,连统舱票都涨到四十五元一张
 - 最新章:第106章
 
- 红色三部曲之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z
 - 像钟摆似的,长江轮船从上游到下游,又从下游回到上游,来来回回,终年不息。忽地,从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那天开始,上海的大批乘客涌向码头,往武汉的船票顿时成了抢手货。船票价格暴涨。十天之后,由上海驶往武汉的几艘轮船,前后由两艘挂着米字旗的英国轮船护航,船票价格更是翻了几个跟斗,连统舱票都涨到四十五元一张
 - 最新章:第106章
 
- 两岸惊涛中的毛泽东与蒋介石  作者:[中]尹家民
 - ﹏┛欢迎光临 微 桌 小 说【三无少女】整理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两岸惊涛中的毛泽东与蒋介石 作者[中]尹家民内容简介:毛泽东与蒋介石之间的交手、和谈、角逐与对决,构成了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国共之争,也牵动了半上世纪以来两岸政治舞台上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两岸惊涛中的毛泽东与蒋介石》是《世
 - 最新章:第95章
 
- 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早期交往
 - 小说排行榜/top.aspx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早期交往 作者:佚名 世人常以为毛泽东和蒋介石在1945年重庆谈判时才第一次见面,本文却披露了鲜为人知的历史场面…一 毛泽东挥泪别妻赴粤 1923年岁末的广州 一位身材颀长、穿一身灰布长袍、足蹬一双黑布鞋的湖南青年,出现在街头 头发长而密,眉毛却稀疏,一双
 - 最新章:第6章
 
- 红色三部曲之红色的起点
 - 最近,作家叶永烈就他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和《毛泽东与蒋介石》回答了编者的提问。问:你为什么要写《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答:起因是我在前几年经过多方采访,写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三十多万字历史长篇《红色的起点,在建党七十周年前夕印出,二十多家报刊加以连载、选载或摘载。朋友们建议
 - 最新章:第92章
 
- 我在蒋介石父子身边四十三年
 - 口述:翁元 记录:王丰*第一章:加入“领袖铁卫队 没有谁能扑灭蒋介石心中急欲消灭共产党人的烈焰,就连被丘吉尔誉为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组织者”马歇尔也无能为力;然而蒋介石要在中国铲除共产党人的决心和马歇尔调处国共冲突的失败,注定了蒋政权“金陵王气黯然收”的命运。我正是在那个令马歇尔痛心疾首、国共内战愈
 - 最新章:第44章
 
- 贺子珍与毛泽东
 - 传奇而动人的爱情悲剧:贺子珍与毛泽东 作者:石永言征程托孤(1)壹 晨,贺子珍在毛泽东的铜床边整理衣物,蓦地,一股大风,从开着的彩色玻璃鸳鸯窗外扑进来。贺子珍离开铜床,踱到窗下,欲拉上爿窗户 毛泽东见贺子珍行动似有些不便,爱怜地说“子珍,让我来关 毛泽东用力拉下上爿窗户,在室内踱步,手里燃起一支袅袅
 - 最新章:第36章
 
- 与毛泽东一起感受历史
 - 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时候,中国也被迫“参战,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只是把德国帝国主义侵略的山东半岛转交给日本帝国主义去掠夺罢了。中国仍然处在半殖民地的地位。大战前各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订立的许多不平等条约和他们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还是继续有效。国内军阀间的混战仍然不停止。每一派军阀都勾结不同
 - 最新章:第12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