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心》第59章


方家家族能得此荣耀,自己一家可是第一个大功臣,奶奶她们在想欺负恐怕不容易了。
可是,方家就是救了几个人,又给衙门报了信怎么得到这样大的奖赏呢?难道所救之人不凡?比如说那个美男,还是那群人也有那个重要人物?
方晴坐在那里琢磨分析:也许当朝新帝为了笼络民心,将方家这小小之举放大成这样大的功绩,是想让方家作为一面旗帜,彰显和宣扬皇恩浩荡,同时也表现新皇亲善亲民的优良品质,让更多百姓有归附之心支持之心,同时成为舆论导向,起到稳定北方民心的目的,省的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被叛军拉拢过去。
可是这样对于方家好吗?虽然像二祖爷他们一定渴望着这种荣耀,虽然此事对于方家人来讲百年难求,虽然方家人从此扬眉吐气地位攀升,然而机会不对时间不对啊。
假如叛军要打过来,那么方家势必会受到重创,势必会成为叛军打击新皇的靶子,势必成为叛军震慑老百姓的工具,方家到时恐怕都会被血洗吧?凡姓方的都逃不过一劫。
这样的结果方晴不敢往下想,就这样已经是一身汗了。
方晴抹了一把额头,压住内心的恐惧,安慰自己说:往好里想吧,假如叛军败了正规军胜了,那么方家子弟以后发展可就顺利许多,不论是走仕途还是经商,或是种田学手艺,管理这一片的官员,不管是谁来怎么换,都会给皇帝面子关照方家的,毕竟是有功勋之家族,哥哥和弟弟也会一样受别人尊重,就是自己婚事也跟着水涨船高。
呸呸呸,自己才多大啊,怎么就想到这里了?
要不怎么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呢,什么事情都有利有弊啊。
在方晴纠结担忧乱糟糟的情绪中,方舒平带着谢芳草去了小岗村,再去之前,还换了新衣,两个人神清气爽地走了。
跟回去的还有几位堂兄,毕竟是方家大事,要是接圣旨的话,男丁们可都要出现,再说这样的事情一生很难遇到。
堂嫂们没有回去,豆干和豆腐不能停工,由于外来人口剧增,豆腐干和豆腐的需求量也跟着猛增。
方晴现在最发愁就是晚上数钱了,因为都是一文一文的,所以数起来很费功夫,最后,她将这个工作安排给二表哥三表哥还有哥哥,每人分一堆,数完后再报数。
高大叔已经走了两天了,从县城还没有返回,不知是谈判的不顺利还是遇到什么事了,方晴已经准备最坏结果,要是怕战火起,马老板不买断的话,就将豆皮的技术卖出去,也能有一笔收入。
家里虽花销大,但是银子数量递增很快,福来饭庄的豆腐和豆干量一下提高一倍,胡大哥他们又介绍几个部队的采买,还有另外几支部队找到市场上订货的。
只是遗憾啊,这样大的需求量维持时间很短,码头修好,恐怕部队就要过江,民工也跟着撤离,到那时篦子镇就有点人去楼空的感觉了。
大人们各忙各的,街上乱码头乱,现在轮到小岗村也乱起来了,方晴用小棍在地上练字腹诽着:就连自己身后也乱,三个臭小子正打仗打的不亦乐乎,看样子不到吃饭时间没人能想起在角落里几个疯折腾的小孩了。
姥爷他们的工作也进展很快,军队的人知道后,还积极配合,民工们更齐齐赞颂,姥爷为此一天都笑口常开。
沟那沿村的人到了申时收工回村,明天天不亮再往镇子上来,虽然辛苦,但是解决明年开村肥料问题,大家任劳任怨的,那发自内心的欢畅和对未来的希冀,让方晴感动,农民对土地的挚爱,是一代代遗传到骨髓中,在血液里扎下根的。
直到傍晚,娘和哥哥堂哥们才回来,娘双眼红红的,哥哥和堂哥们则激动的红光满面,各个情绪盎然,看样子受到冲击不小,到现在还心潮澎湃着。
其实没有圣旨,只是京官来传口谕,并拨了一百两纹银作为盖牌坊的费用,当地府衙也拿出五十两赞助,县衙拿出三十两赞助,看样子朝廷财政吃紧啊。
不过,老百姓要的就是这个荣誉,一百八十两只能起木牌楼,别的材质钱不够
爹爹正像那人所说,真的被任命当官了,是仁勇校尉,属正九品军衔。
应该是最小的小官,记得有一个叫七品芝麻官的豫剧,可能比那个小官还小,不管官大官小,娘可是官太太了,自己和哥哥就都是官家子弟了呢,方晴美滋滋的想。
这样的看法不在少数,大家都用这样的话逗谢芳草,就连憨厚的姥爷在饭桌上也跟着说笑两句。
吃完饭,韩师爷他们听到信,一家人过来祝贺了,虎利和耀宗也跟了过来,自然大家又热闹一场,方晴在如此嘈杂的场合中跟强儿一样睡着了,她今天太累了,一个人看着三个小孩不说,还为了方家家族的未来,担惊受怕了半天,多不容易啊,比二祖爷还累呢。
…^_^…^_^…
第二更到,谢谢大家投票支持,女人感谢啊,姐妹们咱们再努力一把,推荐票就会过千了O(∩_∩)O~,真不容易啊-_-|||
059需要改变了
经过一夜的秋风,天晴朗起来,但温度却又降低一些。
万道霞光渲染着一大早就人声鼎沸的码头,让枯槁衰败的大地增添生命的活力。
二舅二舅母今天小吃店开张,一方豆品跟着搬回到家中售卖。
三表哥被指使到菜市场那里作为活的向导,通知要买豆腐或豆干的人,以后可以来方家大院买了。
方晴趁几个小家伙还没有起,跑到铺面里查看。
小店已经开始有人吃饭,由于便宜,来的都是民工,五文钱一碗炒豆渣和两个贴饼子,一小碟咸菜,外送一碗豆浆。
二舅由于没有干过跑堂,有些不适应,生硬的应付着,好在人淳厚朴实,虽脸上没有笑脸,但实实在在发自内心的热情,倒也让人感到舒服自在。
二婶则在后厨忙活着,夫妻店的经营开始了。
二舅见到她来了说道:“晴儿,你尝尝你二舅母炒的豆渣吗?”
“二舅要是不算钱的话,可以来半碗,”方晴眉开眼笑地坐在崭新的凳子上,个子小勉强够到桌面。
“你个小丫头,还开始打趣你二舅了啊,”二舅瞪了她一眼,然后去后厨给她盛饭去了。
一个民工被这样的对话逗笑了:“小姑娘真有意思啊,你二舅能管你要钱吗?呵呵。”
旁边的人也跟着笑起来。
“大叔,天气凉了,码头修起来是不是很费力啊?”方晴想了解工程进展情况。
一个年轻人说:“可不呗,水很凉,下水时间长了都受不了,这不已经冻病几个了。”
“不过好在人多,误不了进度的,”刚才那个大叔说道。
哎…要是误了进度该多好啊。
二舅将半碗炒豆渣放到方晴面前,方晴说了声:“谢谢二舅,”就不客气的拿起筷子吃起来:嗯,二婶的手艺也很好啊,豆渣被她这样一炒,味道还真好吃,不比娘做的差。
“二舅,二舅母炒的比我娘做的还好吃呢,”方晴发自内心的说。
“咦…晴儿你怎么在这吃起来了,早饭不是吃过了吗?”二表哥准备去后院再拿一板豆腐,见到方晴大模大样的坐在饭桌前正闷头猛吃,觉得很惊讶。
方晴从碗里抬起头来说:“我是来检查二舅母做的豆渣好吃不好吃的。”说的是实话,只是没有人相信,过去的碗都很大,虽是半碗但方晴觉得有些撑着了。
“你还检查呢,是馋了吧,怎么样,吃不了了吧?”二表哥嬉笑的逗着。
“我留着中午吃,”方晴站起抱着大碗扭头往后院走去,后面传来一片笑声。
王家面馆也跟着开张了,好几天没有见到小宝了,由于街上军队和民工很多,大人基本都将小孩关在家里,怕出去乱跑冲撞到什么人。
面馆的人也有一些,都是往码头送货的老板,古人起的早,都谨记一天之计在于晨的名言,货早早就送到,然后进王家面馆吃早饭。
小宝见到方晴身影出现在面馆门口,就激动的喜笑颜开的从面馆跑出来说:“晴儿是不是想小宝哥了?小宝哥请你吃白面面条怎么样?”
方晴给了他一记白眼,淡淡的说了一句:“我吃饱了,不用,”其实是吃撑着了。
“那中午你别在家里吃饭,来我家吃吧,我爹做的面条可好吃了,”小宝跟在方晴身后献媚地说。
“小宝,赶紧捡碗擦桌子,”大宝对小宝的行为有些看不上,冷冷的瞪了他一眼说。
方晴也感觉不可多呆,忙趁机从店门口走过,接着往剩下的两件铺面视察。
小宝不情不愿的回到店里,并没有死皮赖脸的跟了来,方晴舒了一口气。
军队租的铺面其中一间门已经大开,铺面门口有两个士兵站岗,而屋里还有士兵正在收拾卫生。
方晴全当路过,用眼角往里瞟了一眼。
屋里的摆设比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