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朝帝姬传》第50章


有人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干这事儿,莫不是吃饱了撑的吗?”说到这儿,素皑自己也发现用词不雅,不过算了,只要意思对了就行。哪知康熙竟忽然笑出来……
素皑没工夫自嘲,继续说。
“所以,一个国家要常盛久安,靠的是君王能够思百姓所思,急百姓所急,与民休息,在朝堂上能够选贤用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文治武功皆面面俱到,君臣民齐心,才能开创一代盛世,才有千秋万代的可能!古语有,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能够推翻统治者的永远只有他的老百姓。是以,百姓才是国家的基石。一个君王的所思所想,应该皆从此出发,社稷才能稳定,江山才能稳固!”素皑顿了顿,缓了口气,见康熙凝神听着,便继续说。
“我们再说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致力于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与周边甚至更远的国家进行和平外交,甚至震慑了倭寇,牵制了蒙元势力,使国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安宁时期。而后来的明朝,关闭海禁,内阁集团与宦官集团相互对峙,党争四起,皇帝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弄得国家朝纲败坏,百姓民不聊生,这才亡了。”
“所以,纵观古今,能与外部国家频繁交往,和谐共处的时代,必定也是国力强盛,百二河山,黄人守日的时代!皇阿玛登基二十余年,励精图治,誓要开创出一片繁华盛世。如今三藩已平,台湾已收,准部也是指日可待,正是安内平外,内外兼修之时。”
“是以,惟愿我大清能够‘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早日重现盛唐万国来朝的局面。那么,皇阿玛也必将超越先祖,成为真正才识兼备,眼光卓绝的一代雄主。”素皑顿了顿,最后轻轻说道:“希望那一天不会太远。”
素皑一口气说完,深呼吸了一下。这些话,她憋在心里很久了,今天能一股脑儿全倒出来,感受只有一个字,爽!
这些皆是她的肺腑之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朝历代的更迭,其实早就教会了我们很多事。人们常说以史为镜,但根本做不到,犯过的错总会再犯,吃过的亏总是再吃,一路看来,莫不如此。
既然上天不知是起了什么歹心,让我穿越到这里来,那么,我愿意做你的眼睛,把我能够看到的全部告诉你,为的,是让前人犯过的错到这里我们可以不必再犯,吃过的亏我们可以不必再吃。这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百姓,会不会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有话要说:素皑姑娘在循序渐进,先说唐代的例子,可能还触不到康爹的神经,但慢慢说到明代,康爹想不重视都难。
这两章我写的很费力,就算不用找资料,但要串起来达到那个效果也很难。
康熙的心理下一章会写到~ 难道都没什么人心疼女主吗?是因为我把她写得太强了,所以不用心疼?T_T
周末,送日更,下一更在后天~
38君子
康熙此刻由坐而站;素皑双目灼灼地盯着他,他也同样看着面前这个10余岁的孩子!从来没有一个人,这样与他分析过国家的未来,这样给他呈现出繁华盛世的景象!
所谓海晏河清;锦绣江山,那是臣子们锦上添花之词。可是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没有一个人能够告诉他这位励精图治的帝王。
而他此时,甚至为自己感到羞愧,从小便在艰难的环境下长大,8岁丧母,10岁丧父;自幼苦读,与朝臣周旋;好不容易才有了今天的局面,能够大权独揽,乾纲独断。但是,他却没有一个孩子看得深远!
是啊,自己想要做一代明君,想要打开一个盛世局面,又怎能固步自封?且不说周边的国家甚至是遥远的大洋彼岸有没有大清强盛,就只说大清再这样下去,麻痹大意,终有一天会被别人赶上甚至超越!何况如今西洋等国的情况他们并不清楚。但仅仅是沙俄,若真打起来,就已经能够让大清疲于奔命了!
另外,刚才素皑说的时候,他还想到了另一层意思。洋人一直请求他们开放海禁,允许通商,正是因为他们看上了大清的繁华。而若是朝廷一直不许,这些洋人会不会狗急跳墙,群起而攻之?他只想到了洋人眼红自己的繁华局面,想要来捞一杯羹,却没有想到,要是捞不着,这些人会怎么样!?他到现在尚不知这些国家,例如英吉利,法兰西,尼德兰等等的具体位置和情况,而他们就能不远万里跑来骚扰大清边境!
一想到这层,他冷汗都出来了。素皑说的对,或许这些国家现在还不如他们,但是几十年上百年后呢?会变成什么局面?小小一个台湾,大部分清人都不甚在意,想到那地方地处偏远,丢了就丢了,但他硬是花了大把的力气收回来,何况是整个大清!?
素皑常常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而大清自诩为泱泱大国,天朝上都,从不把周边小国和西洋等国放在眼里。殊不知,或许有一天,那些长得跟猴子没两样的所谓“绅士”也会成为小贼,而小贼有一天也会成为强盗!
他幼承庭训,自己又发奋努力,早已在心里暗暗发誓,要超越先祖,做一个上马安邦,下马治国,进可平四海,退可守国门的明主,又怎能只着眼于内忧,而不把眼光放在外患上面?仅仅因为怕开民智就让国家失去与外部交流的机会,闭塞视听,真真可笑也!况且素皑说的对,自陈胜吴广开始,老百姓会起义皆因吃穿不继,官逼民反,又怎会因为接受了新鲜物事,眼界更为开阔而反?盛世重现,只会出现更多的有识之士,争先恐后地为国效力!枉自己遍阅古今,却连这个道理都没看明白,真是惭愧之极!
此时素皑看着康熙,见他惊疑不定,神思变幻的表情,知道他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说不定,他还有自己更远更深的考虑。看了这么多年,她是不会看错的,面前这个人不仅命硬,心思更硬,他绝不是那种瞻前顾后唯唯诺诺的帝王。她在他面前展示的那一副画卷,必定已经进了他的心。
素皑暗暗舒了一口气,其实她打了一个擦边球。说穿了,忽悠。若是康熙知道后世有一个叫做“君主立宪制”的东西,恐怕就恨不得跑上来掐死她了。
她算了算时间,世界上最早实行这个制度的国家是英国,就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还有几年。但是欧洲大部分国家采用此制度却是在一两个世纪以后。也就是说,等这个制度成熟以及被大部分国家所接纳,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更不要说当它传入遥远的东方古国。
若按照她和胤禩的设想,那时候的中国,民智已开,军事实力强盛,与外部交流也愈加频繁,以中国人的智慧,自然能够选择更加利于国家发展的权力制度。到时候这个国度的走向,一定会是顺应历史与科技的脚步,在那样的洪流中,若有人想要逆流而上只为私心的话,就无异于自取灭亡了。具体事例参见张勋,袁世凯就行。所以素皑一点也不担心,忽悠得心安理得。再说,反正到了那个时候,老爹早已作古,管不到后世之事了!
正当素皑等着他发话之时,康熙忽地哈哈一笑:“好!皑皑说得对极!巍巍大国,有识之士皆应以国家百姓为念,不仅要安内,还要抚外,不然时日一久,我大清岂不成了偏安一隅,任人窥视?”
素皑闻后,惊喜交加,“皇阿玛能够这样想,那便是我大清之福,万民之幸了!”
“古往今来,凡才识卓越的变革者,大多皆为臣子。但往往却会因为和统治者的利益相冲突而使费尽心血的成就付诸东流,即便君臣相得如孝公与卫鞅,也无法善始善终。可皇阿玛作为一国之君,却能于天下和众臣之前有此思量,纵观古今,还难以找到第二人!哈哈……”素皑大喜过望,开心极了。
“哼!拍马屁!”康熙掐掐素皑的小脸蛋,恨不得把她抱起来亲一口,这孩子才是古往今来难得一见的珍宝!
素皑灿然一笑,歪着头道:“总归没有拍在马腿上呀!”
“你呀……”康熙话音刚落,便立刻伸出手去把素皑横空抱起,然后转身回到榻上坐下。
素皑挂在他的脖子上,惊魂未定地说道:“阿玛,您以后要动手动脚能不能先打个招呼?”说完便把头轻轻靠在康熙肩上,长舒了一口气。
几项国之大事便在俩人你来我往的讨论中有了初步的定论,交锋之间,彼此的所思所虑俱为对方所见,好在多年以来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模式。
心上大石落地,瞬间氛围也不复方才的紧张,俩人之间围绕的只剩下豪情的余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