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第191章


选⒀钏谜庋幕憔俣家灰晃实剑詈笞龀隽嗽诒毕呒?5万大军的决定。
吸取教训,定、镇、高阳关三路大军再不分散,而是全部集结在定州,在唐河两岸布成大阵。这是整个战阵的核心,但是兵力的配备与从前完全两样了。在太宗的“万全平戎阵”里,是步兵为主力,居于阵心位置,两侧才是少量的骑兵,只是大阵的点缀和侧应。
但是这座大阵正好相反,步兵在外围,中心的是骑兵。并且赵恒强调,如果再与辽军开战,阵容要平静,最初只派先锋、次先锋挑战,等待辽军的冲击,那样辽人所面对的就还是像从前一样的宋军兵步,试问效果会怎样?
辽人一定会习以为常的轻松……然后大阵的核心处就会突然冲出大宋的骑兵!
而这只是定州方向的一个陷阱而己,赵恒还给契丹人另外安排了几处惊喜。在这座大阵以北,最前线的地方,安排了三支全机动的骑兵,第一路由魏能、白守素、张锐三人率领,共6000人,进驻威虏军城;第二路,由杨延昭、张延禧、李怀巴三将率领,共5000名骑兵,进驻保州(今河北保定);第三路,由田敏、张凝、石延福率领,5000骑兵,进驻北平寨(今河北完县北)。他们的任务是对冲辽军的前锋,如果辽人太多,那么就放过去。等到后方的大阵和辽军交战,就在边界处把敌人的粮草辎重全都隔断,并且待机前后夹击辽军。
另外为了万无一失,在定州大阵的偏东方,大名府一带,再设立四处驻军。由孙全照等率8000人进驻广宁边军城(今河北蠡县),李重贵等率5000人进驻邢州(今河北邢台),石普率10000人进驻莫州(今河北任邱北),石保吉率10000余人进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
这样在大宋的北方防线上就布满了实力强劲的各个据点,并且骑兵的作用被再次突出。所有这一切从构思到调配,两个月里就完成,就等着辽人再次送上门来,再用鲜血和刀锋来一次较量!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458)
发布时间:20080625 17:34
但是见鬼的辽国人却突然间没消息了,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会再杀过来。宋朝庞大的集团军只能虚悬在边境线上,时刻警备。这很消耗力量,说起来也多少有些尴尬,但这就是现实,主动攻击辽国,或者出兵报复,己经是非常遥远的往事了……
宋朝就这样时刻顶着雷暴过日子,而且国内继续出事死人。先是田锡死了,他是当时宋朝公认的最强硬、最尖锐、最敢说话的一位谏议大夫。他的死,完全是个无可弥补的损失,因为他太特殊了,简直就是一位完美型的御史。
他不仅仅是批评别人,还对每一件错事都拿出自己的主张。绝不像别的职业“评论员”那样,终生都只是骂别人什么都不行,而自己却又什么都不做。翻开史书,他的涉及面是那么的广泛,农业、商务、军事、政治,几乎国家的每一个部门的每一件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只是由于篇幅的限制,还有他毕竟只是言官,只能提建议却没法定决策,所以在国家大事中才没有出现他的名字。
这就是中层干部的一种遗憾,事情几乎都是他们做的,可是上层建筑里没有他们的名字,基层的老百姓们也不认得他们,尤其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都只是河床底部的鹅卵石,只有在某个特定的时刻里,河水突然变清澈了,我们才会偶然间看到他们。
但是他们实在是不应该被忽视的……下面出事的就是位顶级的大人物了,宋朝史上第二位三任宰相的吕蒙正,突然间病倒。
那是在五月间,望都之战刚过去了一个多月,吕蒙正“暴中风眩”,马上就支持不住了。这一年他57岁,在古代己经是高危人群,赵恒非常紧张,马上就去探望,他少不了这个人。
这位老宰相一生中的确没做过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情,不像当年的赵普那样威震朝廷,是当之无愧的群臣之首。但是他的资历,尤其是他严明刚正的气节,就足以让风雨飘摇的宋朝获得一根定海神针。要是他再突然间倒了,让赵恒怎么办?
而且让人更担心的是,另一位宰相李沆的年岁也和吕蒙正一样,都快60了,这样的年纪,谁敢保证他就永远健康?
赵恒的苦难在加重,外战良将遇难,内政大臣病亡,焦头烂额,但这仍然只是个开始。再四个月之后,西北边疆突然传来了警报,李继迁集结了全族的人马,这一次大张旗鼓,目标直指宋朝境内的环州、庆州,要一举拔掉宋朝边疆的重镇,让它们成为第二个、第三个灵州!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459)
发布时间:20080626 17:23
消息传进开封,宋朝的大臣们一片惊恐,他们建议立即向西线增兵,甚至不惜动用北方防线的骑兵,去紧急增援。
与辽人的战争都发在宋朝国境之内,这时再被党项人打进来,那就真的四面漏风,国将不国了!
但是赵恒的反应却出人意料的平静,他只说了一句话李继迁在耍诈,他的目标是西边。
西边?大臣们摸不着头脑,这有什么根据?是皇帝有什么内幕消息,还是单单只凭着一时的直觉?可这事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道理谁都想得通,比如说此前李继迁没一次敢堂堂正正地挑战,永远都是反抗,或者偷袭,纯粹是一个有点蝇头小利就来,占了点便宜就跑的地摊货色,但是此一时彼一时,现在还敢拿老眼光看人吗?
所以有备无患才是上策,得增兵啊……赵恒却拒绝,他坚信自己的判断,再不解释什么,北方的防线绝不抽调一兵一卒,心灵的关注点也远远地跃过了环州、庆州,甚至以前的灵州,到达遥远的河西走廊。此时此刻,他只想亲眼看到那个吐蕃族酋长,看他到底能对大宋的国运起到盼望中的作用。
六谷部,潘罗支。
李继迁一定是声东击西,辽国他不敢碰,宋国他碰不动,唯有向西!那么潘罗支真的准备好了吗?在这之前,宋朝派遣使者,远渡大漠,把大宋防御使的官衔赐予了潘罗支,双方的联系就变得非常频繁,亲热程度也与日俱增。现在潘罗支的官己经升到了朔方节度使、灵州四面都巡检使,相应的,他的回报也着实地丰厚。
他居然派人兜了个大圈子,绕过了党项人,把5000匹吐蕃战马送给了宋朝,并且声称自己准备好了6万名士兵,随时都等待和天朝上国配合,去干掉那个党项野种李继迁。
那么也就是说,潘罗支是随时都在备战的,李继迁应该没有什么空子可钻才对……赵恒坐在自己的宫殿里,不停地计算着西北边疆之外到底会发生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时整个东亚都是一盘棋,千里之外的风吹草动就足以决定另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但是他却注定了无能为力,开封府和西凉城(今甘肃武威)离得实在太远了,河西走廊上发生的事,他至少要两个月之后才能知道,他根本就没法抢在李继迁的偷袭之前,去警告潘罗支。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460)
发布时间:20080626 17:25
但是事情应该还是乐观的,同是蕃种的吐蕃人一直都保留着草原人种的警觉,或者从唐朝、五代开始,就一直凌驾在党项人之上的军威也应该保持不变,无论怎样比较,潘罗支都没有败的道理,何况是以逸待劳。
可是谁能相信,李继迁竟然成功了。他率领着全族人马先向南,然后突然转身向西,对西凉城千里奔袭,发起进攻。一点准备都没有的吐蕃人被打懵了,他们以为李继迁还会像往常那样,去和老冤家宋朝较量,结果战争突然临头,他们才发现一直以来都把李继迁给想错了!
弱小的民族又怎样?名不见经传的蕃种土包子又怎样?吐蕃人忘了,几百年前,比党项人还落后还荒蛮的沙陀人就在他们的眼皮底子逃生,一跃成了中原北方的主人,那么现在的李继迁就注定了只是个小毛贼的命吗?!
迟钝和傲慢是犯死罪的,西凉城在第一次攻击中就宣告陷落,连宋朝的灵州城都不如。潘罗支和自己的亲人只能选择逃亡,河西走廊就这样被李继迁一头撞了进来,咬下了最肥的一块肉。
河西走廊,是指现在的甘肃省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北山之间,东西约长1200公里,南北约宽100-200公里的广褒区域,历朝历代都是中原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之间最著名的“丝绸之路”就必经这里,就是现代也是内地和新疆之间的主要干道,战略意义无比重大。
好了,现在也是李继迁的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