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第238章


一座屏风上有赵恒的手书“鲁直”二字。
这样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己经做成,从小皇帝开始,依次是有事询问王钦若经过王曾的考查经过曹利用审视如果一切正常,最后再由鲁宗道挨个地狠狠瞪一眼,看他们是否心虚有愧,再没事,好,可以频布命令,签发执行了。
以上看看,是不是天衣无缝了呢?不,仍然不行,刘娥继续审视周围的世界,仍然觉得不够满意。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618)
发布时间:20081016 17:26
问题不在鲁宗道身上,此人不必别人制约,孔夫子的目光穿越千年射在他的身上,他比谁都会自我反省。刘娥担心的是小皇帝赵祯。
这个孩子总和王钦若泡在一起,不会成为赵恒第二吧。刘娥想起了四川老家的一句俗话大户人家惯骡马,小户人家惯娃娃。看来得加强儿子的教育了。
这时要回顾一下赵祯当太子时的学习生涯。他的教室叫“资善堂”,位于皇宫的东部,是太子府东宫的附属建筑。那是一个叫学者着迷的地方,宽敞幽静,肃穆雅致,满院都栽着葱郁的林木,幽深的宫殿里摆放着一排排高大的书橱,理想得让人羡慕。
赵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他的师傅都是当时宋朝学识最渊博,品德最高洁的宿儒。代表人物有四位。依次是冯元、崔遵度、张士逊、孙姡А?br />
其中张士逊以后是仁宗朝的宰相,他的事后面再说;崔遵度只教了一年,就去世了,影响有限;真正重要的是冯元和孙姡АK飱',这是位三朝元老了,在赵光义时期,他只是位国子监的讲学,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被皇帝注意。
赵光义去视察,正遇上当时未满20岁的孙姡г诮病渡惺椤罚诨实勖媲疤趵矸置骱敛磺映。怨庖辶圃蓿背〈陀杷迤饭俜?br />
此后在真宗朝里,他才建立起了学府领袖的声望。他凭的不光是才学,学无止境,在这一点上谁也没法宣称自己冠盖古今,孙姡锰煜戮囱龅氖撬钠返隆U院惆萆瘢谖⑷醯姆炊陨兴飱'的声音最哄亮,在经典的“将以欺上天,则上天不可欺;将以愚下民,则下民不可愚;将以惑后世,则后世必不信。”之外,他更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将兴,听于民;国将记,听于神!”的《春秋》警言,凡此种种,让他在历史中留下了鲜明的形象,哪怕他在政迹方面非常的苍白。
最后说冯元,他最年轻,但很可能是最博学的。此人先是考中了进士,之后在朝廷选明经者补学官的分配中,把主官给吓着了。注意,当时他说,本人五经俱通,随便讲那个都成。
五经,原为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后来《乐》散失了,只留存下来一篇《乐记》,并入了《礼》,所以称为五经。通读它们并不难,甚至全背下来,一个正常记忆的人至多三五年间也做得到,但要命的是浩瀚无边的注解,那东西历朝历代无数人在添加补充再补充,单是一经就足以淹死人。
可冯元居然说自己五经俱通,而且当时只是个青年进士。
接下来的事让他成了宋朝人的骄傲,和以后历代学者的噩梦。此人当场被主官出题,都是五经中的疑难杂问,但冯元清晰解答,畅如流水,真正做到了“达者一以贯之”,让全场人倾倒!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619)
发布时间:20081017 14:48
年幼的宋仁宗陛下就是在这种施教力度下成长着,按理说刘娥应该满意了,她的丈夫、公公、大公公们也应该满意了。当时世界文明最昌明的国度,正以倾国之力来培养她的儿子,这位年幼的帝王。
可问题是,这样管用吗?不去分析汉文化到底适不适合孕育出强大的皇帝,我们去看一下周边的国之少年们正在怎样成长。
这时正是一个特殊且敏感的阶段,契丹、党项这两族中的皇子也在成长和完善中,未来的对手,几年之后就会争斗不休,实在有必要在这时就互相引见一下。
他们分别是,宋赵祯,15岁;辽耶律宗真,字夷不堇,乳名只骨,8岁;党项李元昊,21岁。以上的截止日期在公元1024年,宋天圣二年。
这就与人们传统中的印象不符,宋仁宗陛下在位有42年,印象中是位宽仁厚德的长者,而西北暴徒李元昊突然兴起骤然灭亡,给人的感觉比他的爷爷李继迁还要年少跳脱。但实际上,他是当年东亚三强的皇储中最年长的人,而且就在一年前他刚满20岁的时候己经率军出征,生平第一次以统帅的身份走上了战场。
回顾此前这人的生命,他一定是带着特殊使命来到凡间的。从出生起就时刻踩在命运的刀锋上。他出生前的几个月,李继迁达到了生命的顶点,攻占了凉州城,但是随即死亡;他一岁的时候,宋、辽两国经过澶渊之战达成了百年好合,这就给了党项人千载难逢的喘息之机。
下面他的父亲李德明更开始了20多年的休养生息,为他积攒家底,但是无论怎样做,他都不满意。先说一下李德明,现在没有西夏史,所以不知道党项人怎样评价他,要是去翻《辽史》、《宋史》或者去打听古代吐蕃人、回鹘人关于他的传说,那么就会超混乱。
因为他的脸,是不一样的。根据不同需要,他是君子、强盗、复仇者还有乖孙子。
乖孙子是说他的父亲娶过辽国的公主,契丹人是他的外祖家。他可比李继迁这个混帐女婿可爱得太多了,从来没去外婆家乱来过。
说君子,是指他在大宋人眼里的印象。《宋史》里对他的评价很高,说他“塞垣之下,逾三十年,有耕无战,禾黍云合。甲胄尘委,养生葬死,各终天年”、“自与通好,略无猜情,门市不讥,商贩如织。”这基本都对,只是其中有点小出入而已。
朋友们大家好,我感冒了,换季就感冒,我很无奈,难受,脑子乱,只写了一篇,明天看状态,实在不行,就周一时更新三篇,感谢大家的支持,周一见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620)
发布时间:20081020 17:23
事实上明的暗的,李德明从来就没闲着过。说明的,只有一次出了点格。那是在公元1010年,宋大中祥符三年,天老爷正全力以赴地和赵恒互致问答,约在泰山顶上见面,所以对契丹人和党项人就关怀得少了点,其中党项人闹饥荒了。
肚子太饿,李德明凶相毕露,他给宋朝写了一封信,要求“求粟百万石”。百万石粮食,按说对当时的大宋来说还真不算什么,不必查什么当时的食货志,只要回想一下灵州城还没丢时,宋朝一次派过去的军粮有多少,就会了解百万石是什么概念。
是40余万石,所以说筹措一下虽然不太容易,但绝不会影响国计民生。可这根本就不是钱和粮食的事。
李德明在试探,看看宋朝会怎样应付,是强硬的下诏切责,痛骂他一顿,还是会秉承着一贯的澶渊精神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只要不动刀兵。
怎么办呢?当狼还是做羊,只在一念之间,可小心着再惹出来,或者再惯出一个李继迁!宋朝上下开始举国挠头,烦哪,这帮混帐党项人,就没个安生的时候!可有一个人还保持着镇静,只回了一封信、一句话,就让李德明冷水浇头欲火全消。
名相王旦,信中回道“己敕令有司于京师聚粟百万,尔可遣众来取。”
我们己经在开封城给你准备好了百万石粮食,只要你能带兵打进边关,冲进京城,你就随时都可以拿走!
威胁变成了找抽,李德明只有摇头叹气,他要真有那份能耐,还写什么信啊,直接带人砍过去不就得了?唉,“朝廷有人”,这四个字是他对宋朝的重新认识,然后就号召全族人民勒紧裤腰带,共渡难关,同时暗地里变本加厉搞小动作。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621)
发布时间:20081020 17:30
李德明的小动作一搞就是20多年。先说他的合法收入,其中不光宋朝每年给他钱,就连辽国也一样给他按时发饷,但这太少了,李德明翻了翻以前西北各族对汉地中央的“忠诚”习惯,就大有心得,决定发扬光大。
他组团向两大上国表达敬意,即“上贡”。
这是一个传统,一般来说汉族人既自命为“中央之地,物华上国”,即中华,那么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一切非中华谱系的种族们,就必须进贡,表示忠诚和敬意。而且为了显示大度和仁慈,往往回赐的东西比收的东西要值钱得多。于是副作用出现,上贡的蛮族们得到了甜头,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