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466章


因为保鲜技术与运输业发达,荔枝不再象唐朝需要快马加鞭送到长安,除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北则运至契丹,东南舟行新罗、倭国、流求、大食,是宋朝的名牌货。商人为了谋利,初著huā时,计林断之,立券,若后丰盛,商人知之,不计美恶,悉为红盐者(用盐梅佛桑huā制成红浆,投荔枝渍之,曝干,sè红而甘酸,三四年不虫,称红盐huā)。这便是一种先进的包买关系,当地人虽然产荔枝却因为包买关系吃不到荔枝,但是极大的推动了荔枝种植,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好几亿贯。荔枝谱记载夸张了,可是一年荔枝所带来的实利会达到几百万贯之巨。
郑朗所用的盐法xìng质差不多,但不是郑朗的创意。
宋朝的专营盐产生诸多弊端,sī盐严重,象张大亮好处罚,若是余杭盛度的家人sī盐怎么办?或者李用和兄弟多,有人在杭州又怎么办?于是实行买扑制,以抚大户豪强,将这一群最有力量的群体安抚住,剩下的次大户豪强,依法处理。
执行时并不理想,特别是汀、虔、漳、cháo、循、梅、惠、广八州,执法松驰,sī盐泛滥,稍稍一控,劫人谷帛、掠人fùnv,与巡捕吏卒格斗,至杀吏卒,则起为盗。郑朗若在这几个州内象杭州这么做,连官员包括郑朗本人都敢将你杀死。
其次是两浙江淮,这一带百姓富裕,xìng格也纯善一些,可因为sī盐之利巨,衣冠人士也多贩盐为事,就象郑朗盘查的结果,无数大户人家,有的还是书香mén第,也陆续牵连进去。
后来范祥实施盐钞法八条,进行改革,但这次改革比较jī进,侵犯了大户豪强的利益,被nòng下台,得包拯保举,再次复官,又进行了第二次改革,这次改革态度变得温和了,是六条,兼顾了这些大户豪强的利益。也许想一想会屈闷,但这是事实,不兼顾,除非将宋朝推翻,不然什么法都不会成功。这次温和的改革是比较成功的,还有飞语流长,为他们所bī,薛向进行了第二次调整,对商人再次做一些让步,可因为西北大用兵,熙宁后此法再度不适用。沈括与皮公弼于是实行第三次改革,控制盐钞的发行,扩大通商法,也没有获得成功。
就如郑朗所说,只要朝廷要谋利,并且巨大的差价存在,任何改革也不会成功,这才是根本所在。
对两浙也有官员进行了改革,熙宁时卢秉提点两浙刑狱,主管盐事,用了两法,也就是郑朗的两法,一是改良亭户的生活,都饿得吃不下饭,什么掉脑袋的事也能做得出来,因为大亭户没有动,小亭户贫困化继续存在,做得不成功。另外一条,就是包买制,虽然没有改善sī盐现象,却增加了产量。卢秉还有其他的一些措施,自三灶到十灶为一甲,以相讥察,互相监督。再用严法打击sī煎与sī盐,罪不至配者,虽杖罪,皆同妻子迁五百里。不过他不敢动大户,虽用了酷法,同样没有做好。
富弼想了想道:“此法也可。”
主要没有什么利益的牵扯,是官府拿的钱,也不是拿,是先垫付。虽买断了,还会有sī盐流出来,但会好一点。至于根治,富弼这一年多的经历,也看穿了,无法根治。
“富兄,仅是改良,对sī盐我没有抱什么妄想,若不是事情闹出来,更不想掀起这么大的风bō。然而张大亮那一边不同,事关到两矿,那是从外国人口袋里将财富往我朝掏,xìng质截然不同。马随带了消息回来,那边也没有做好准备,最少还需要一年时间,韩稚圭做得太急,必然会有一些人逃出法网,一旦让他们逃到倭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我去了宜娘处。”
“为何?”
“让她通风报信。”
“我不大明白。”
“为了此事,我暗中布置人手,查了许久,可有的人我手下并没有查出来,韩琦立功心切,立即着手清剿两岛,只好先放过这个项羽,让他逃窜。”
“原来你还是在利用……”
“也不是纯粹利用,你我苦口婆心规劝,是给了她第一次机会。以她的xìng格,必然不听,也必然向张大亮通风报信,至于她如何在我派人监视的情况下通风报信,我也期待着。就是这样,我还给了她第二次生机。”
“作何解?”
“韩琦一来杭州,立即释放人犯,做得岂不是太急?”
“是安心……”
“安什么心?昨天放人,明后又要捉人,用得着安心吗?这是在替朝廷向百姓示好,我抓了这么多人犯,他是朝廷钦差,一来就释放犯人,朝廷多么宽大啊。”
“你不能与朝廷争功,更不能与陛下争功。”
“是,做臣子的,应当归功于朝廷,归功于陛下,否则做为重臣,收买民心想做什么?可他在替朝廷未好过程中,是不是也替自己在向百姓示好?是不是在抹黑我?”
“不能这样想,”富弼差一点说出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你不懂的,是不是这样,以后你会拭目以待,宜娘与我走得近,不管什么样的关系,对她你我皆有一份怜惜之情,她参与帮凶,又通风报信,不论有没有被我利用,韩琦必定会将她处死。所以我送了一份手帕,给她最后一次生机。”
“手帕上说了什么?”
“手帕上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手帕是越罗寺绫做的,她若聪明,应当知道怎么做,若不聪明,又做了这么多不好的事,那么不值得我去救她了。”
“越罗寺绫有什么生路……”富弼忽然悟了出来,道:“是啊,好生路,好生路。”
第三百十二章 逃
第三百十二章逃
天sè临近黄昏,夕阳给大海染上一片金sè,海鸥归巢,鸣声阵阵。
韩琦虽在泉州出生,是第一次在海船上出海,在船上很不适应,让làng头颠得七荤八素,只是为了仪态,忍住没有吐,艰难地问身边的指挥使祖仲孺:“到了没有?”
“快到了,韩知谏,这一带cháo流湍急,我还是扶你进船舱休息吧。”
“不用,”韩琦扶着船舷笔直的站着。
越往里去,水流越急,两边不时有獠牙一般的礁石,似是擦着船身一闪而过,船破开bōlàng,时不时有lànghuā高高的飞溅,狠狠地扑上了甲板,连韩琦身上都溅上几片lànghuā,湿粘粘的贴在身上,在傍晚余热下,让韩琦感到十分难受。
清剿的船分成了两队。
一队去往大阁岛,名字中有一个大字,面积没有半山岛大,它四周是平礁,中间象馒头一样凸起,但不呈圆形,而象一个方盒子,或者一间大房屋屹立在礁石上。岛上的树木稀疏,此岛又孤悬于海外,到了这里,岛屿也变得很少。所以这个大盒子看上去十分引人注意,这才是它名字的来历。
但它有一个湾口,吃水深,两边又石礁拱卫,形成一个天然的良港,再好的良港,放在这里没有作用,然而对张大亮却有作用,他在此驻扎了一些船只,伪作渔船,以便调动。不过因为地形的缘故,这里人不多,韩琦分去几艘船与一指挥军队,缉拿人犯。实际这边捉拿的过程中很轻松,几艘船围了过去后,岛上连一个藏身的地方也找不到,很快三十几人就投降了。
另一边是主攻方向。
半山岛地势险恶,四周luàn流湍急,岛上西边地形平坦,东边却有四座大山,正中的山峰高达三百余尺,十分险峻。不但如此,整座岛上长满了密集的树木,仅有东北角处水流平缓一点,勉强停泊船只。岛上还有十几户渔民,也让张大亮收买下来,一边捕渔一边协助他走sīsī盐,或者走sī商品。此次逃跑,除了一些大亭户外,还有一些走座力夫渔民,几名官吏,十几名牵连进去的大户,一起躲藏在这个岛上。
也是韩琦抓捕的重点对象,因此他自己亲自过来指挥。
韩琦强势的将案件接手过去,不然郑朗也想过来看一看。
看的不是抓捕过程,而是宋朝军队的战斗力。这支伪海军练军练了很长时间,武器在郑朗的苛求下,装备jīng良。这次任务结束后,会给予士兵丰厚的薪酬,让他们轮流出海。借着贪污,让郑朗换了一批将校,这些新的指挥使、都头全是郑朗观注很久的,有的是直接从士兵提拨上来,比如站在韩琦身边的新指挥使祖仲孺,两次科考不中,身体素质好,进入军中后又读了一些兵书,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原来担任十将,治军有方,让郑朗越级提拨成指挥使。这些将领的提拨,给军队带来朝气,又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