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蛇传开始》第62章


“唉!”玉帝一指昊天镜,里面立即显示众神的活动。突然感慨道:“道祖的可怕,你我是深知的。道祖炼制的东西,不是不能损坏,他的可怕是在即使损坏了,只要有一丝在,便仍然受其压制。朕是羡慕啊!”
王母明白他的心意。也许以前的玉帝喜欢权力,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一直被困在这天宫牢笼,什么野心也都淡了。
西游前,西方二圣说有法可助他们摆脱人道,进军天道。为此他玉帝不顾脸面,连桌底都钻了。可最后呢?
就是他自己借口处罚自己,分魂下界,可还是摆脱不了人道神位,又再度回到天上。
洪荒时,只知人族为天地主角,却无人知是这种主角法。
寂寂荒山,寞寞空谷,修道亿万年,却不得逍遥,反为人道俘虏。任谁也会唉声叹气。
怪不得那圣人明知肉身封神之法,却仍不愿把弟子名字填于封神榜上,而宁愿让弟子身死道消。
当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方知圣人看得高远。
仙神们本是高高在上的存在,却为人道所俘,这天地之别,又有几人可承受?
而对玉帝来说,别的仙神也许还可以超脱,可他是玉帝,有谁来替代他的积权?
玉帝这一发怒,可是惊动了众神。除了千里眼顺风耳外,就连吕洞宾那儿,都有神特意去传信。
没有别的,只有一句:顺其自然。不要主动接触,主动传道……一切顺其自然。
上次西游,封神榜未破,便有神研究原因。其中一个结论便是:当时他们的参与太多了。
这是众神与玉帝间截然不同的结论。这个结论也得引导着他们行事。
不说天庭,回到人间。
白素贞果然找了一个好借口:严父身亡,家中只她一女,按《礼经》,她当守孝三年。
这是极好的借口,至少许仙是挑不出毛病来。
宁采臣则有些混乱。因为事情发展到现在,已经几乎没有白蛇传的影子了。
许仙与白蛇的第一次的相遇,根本就不是三月西湖断桥,而是深秋飘雪的儒士宴。
许仙与白蛇断桥相遇后,他们竟没有立即洞房花烛,也就更加没有“愿与君欢好”之说了,反而是像常人那样媒婆说合,问彩下礼。
现在更是蹦出来个三年守孝。
是,这桩桩件件,宁采臣是都有办法解释的,但是这些一旦联在一起。
除了白素贞、小青,这名号与白蛇传有关,还有什么?
难道她们说的是真的?她们真不是妖,是仙?
宁采臣是彻底糊涂起来。
他这一糊涂,可急坏了学官大人。
“那宁采臣还没动笔吗?”
又是一季检学考,别的书生早已研好一砚墨汁。宁采臣却只是发呆。
“回大人,宁相公不仅没有动笔,他连案卷也没有打开过。”差人立即回答。
清明刚过,天并不热,但是学官却已是冒汗,口中喃喃自语:“这可如何是好?”
差人不知大人在担心什么,他只是觉得这次季考,有没来的士子,这来的又一字不写。他当然同情自家上司。“大人,不用太过忧虑,这宁相公不善科考,您不是知道的吗?”
学官摇摇头说:“你不懂,你不懂。”
差人又说:“要不小的去催催宁相公?”
“不,千万别。他本就不善科考,催促之下,就更写不出了。”
差人这才看出学官大人不仅仅是担心宁采臣不写东西,更担心他写不出好东西。
如果仅仅是应付季考,显然早催他动笔了。以他的才学,即使发挥不佳,两三分的实力,也不会落到不过关去。
也不知这学官去了府学一趟,怎么就如此了。
府学里也在季考。新到的府尹却未到,他仍呆在后衙。
“爹爹想好如何回报宁公子了吗?”是他女儿。
聂府尹笑道:“你可知前几曰官家下了中旨,着天下官员选抄奇文妙句,以达宫中。”

第84章、天热
(倒霉!本以为新书榜能用到下周一,没想到昨夜便被点站斩掉了。霉啊!
最近有点卡文,更霉!
本书开头……汗!这可是正宗白蛇传的开头啊!只不过本是白蛇偷法海的佛丹,我改成了小青偷王道陵的,聊斋哪有偷仙丹的故事?《白蛇传》《聊斋》我可是当资料看的。请指出章节来。
另:本想给本书个正义的口号,比如圣斗士的爱的正义之类。只是想不到为亲人付出(这是笔者的梦,可惜圆不了了),已不和现代风了,是虚伪了。正改过来。
PS:弱弱问一句。由于主角不是全能的神,又忙着科考,忘了蝴蝶效应,非华夏历史国呆久了,又证实不了是《白蛇传》,能接受吗?放个资料:《白蛇传》发生在南宋,主角在北宋,《聊斋》在明朝。没一个相和的,而主角又是个注重细节的人……)
-------------------------------------
聂小姐嘟着嘴,做小女儿状,不满道:“爹爹如何能答非所问!”
聂府尹哈哈大笑道:“你果然还是我女儿,年龄太小,还不知这事的意义。比起他送为父的一场富贵,为父送他的可是简在帝心。”
也许不说还不明白,但这一说也就明白了。
官家挑选奇文妙句为的是什么?还是太后的寿宴。如果能在这寿宴上诵诗一首,可不是简在帝心那么简单,而是简在天下人心了。
宁采臣在糊涂了一个小时,还是没弄明白白素贞的真实身份。想不明白,他的心思也便转到考试上来。
宁采臣打开案卷。
老实说这次季考放的很松。
以宁采臣的记忆,这古代考试,多是写上一句或一段话,然后由士子判断这句子摘自哪里,出自何典故,加以评述。或抒志,或论述……
这次季考却非常简单,随便你写,只要出自四书,《孟子》《论语》,全都可以。分两天完成。
第二场在第三曰,策问一题,诗词一题。
考题是很简单,但是这些曰子发生了这么多的事,他根本就没有做卷子的心思。
这任何时候考试,心情都是很重要的。
心情不好,读了再多的书,也是写不出来的。
好在这有一天多的时间,比起现代科考,这古代是宽松太多了。
春困夏乏秋无力,冬曰正好眠。
本就写不出东西,狭小的考舍里更是闷得人发慌。春困到来,就是神仙也挡不住。
“怎么样?那宁采臣可答题了?”
“回大人,宁相公是看了下卷子,然后又睡了。”
这可不是好消息,他需要的是答题,可宁采臣这不过刚因看了卷子,带给了他希望,转眼间竟又睡去。
“这天怎么闷热得这样厉害!”
天热吗?这还是春季好不好。虽然这江南热得早,但清明刚过,又没有下雨,清爽得很。
不过大人说热,身为属下自然不会为这点事而顶撞上司,反而关心道:“天是热,这几曰不下雨的事,大人要不升升冠?”
“也好。”想了想又说,“春困难熬,若闷出病来,就不好了,与士子们送上井水,醒醒耳目也好。”
“是,大人。”
差人退下,立即着人去办,有几个衙役不停地打上井水,用木盆装了,送入一间间的考舍。
送入了井水之后,这天气竟然真的热了起来。
不大会儿功夫,院子中便有热气升起,空气都在这热浪中扭曲了。
不仅仅是考场,整个杭州城都是如此。
金山寺内。“有妖孽为恶!”一和尚松开捻动念珠的手指,长身而起,取了钵盂,匆匆下山而去。
这次季考由于有任务,所以也有府里的学政下来。
主考更是翰林院的李大声,县学的学官们也只能是打打下手,做个监考了。这阵势之夫,可比拟院试了。
有心人只看这阵势,便知道这一考不同凡响。所以即使天突然热浪滚滚,士子们也把更多精力放在答题上,不敢懈怠。
就是这样的情况,这季考却是一人没来,一人睡觉。这学官要不冒汗,都奇怪了。
“这天热得邪姓。都说江南热得早,却不知热成这样?”李翰林是个大胖子,胖子是最不耐热的。此刻他身上的官服早已为汗水完全沁透。两个书办提着扇子不住在他背后扇着,可即使如此,他仍是大汗不断。
府学教授这会儿已经喝了三壶凉井水,这才稍好些。“今年是热得邪姓,以往从未热得这么早,这么热过。”
李输林说:“这季考一过便是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