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痕记》第476章


改变而改变有一种快乐飘飘洒洒,有一种自在平平淡淡,有一种美丽温温柔柔,有一种幸福安安静静。他坚信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曾经在某一瞬间,以为自己长大了,其实,在生活面前自己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那一种疼痛的美丽不是谁都明白。合肥教育学院,这个在若干年以后不存在的学校,却永恒地定格在王社的记忆深处。风云流散,有时候人生总在得失之间徘徊,短短几十年,岁月在得与失之间悄然逝去。王社和一些安徽省搞图书馆专业的人来到合肥教育上学学的是“图书情报”专业,那是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光“图书馆”名词一项解释就多达20多项,因此,他进校第一天,安徽省图书馆界的学术权威人士就告诉他说,图书情报专业是一个学不尽的专业。武汉是中国的图书馆学的滥觞,王社那一批人是安徽省第一批搞“图书情报”这个专业的。他们那一批一块学习的人,特别是男人,一个班级共男生共18人,当时号称18条的烟枪。18个人有14个是从部队下来的,另外几个也都处得来,都是烟友,是牌友,当然也是学友。那时,他们18个男人住在合肥市宁国路的前进小学院子里。是一个大教室改造的宿舍,十几个男人生活在一起,多少会有一些故事发生的。因为大都穿过军装,来到地方好多人和我一样也没有适应地方生活。王社脱掉军装后,在当时叫做宿州师专学校图书馆后来叫宿州学院的地方工作,他一直生活在神化与现实之间。笃志文学,其底蕴是那么丰富隽永又潇洒超脱,想象着自己尽快圆了当作家的文学梦。后来,他真的在出了4部书发表100多万字作品以后加入了省作家协会,用稿费请了图书馆所有的同仁吃饭。他想象自己是一条河流,顺着自己的方向向前走,有时丰沛,有时干涸。但路边的草木依然。在合肥时,日子过得很闲散,他抓紧一切时间到省图书馆看书,到学院图书馆看书,抓住一切机会听省城的文学大师讲课,抓住一切机会去拜会省城的文艺界名流。那时他还当着图书情报班的团支部书记,之前,他在所在的学校和一帮文学爱好者创办了一个文学沙龙,并出版自己的社刊。因此,他便时常拿着自己的刊物去和省城一些学校的文学社团进行交流。这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一件事。他准备和朱雪雯结婚是一件天缘奇事,原来一直想象着要单身的他居然会因为朱雪雯的出现改变了主意。佛说,有缘修得同船坐。是不是要前世500年的修行才能一块坐一辆车,不知道,只记得每次见到朱雪雯都是非常冲动的。在合肥教育学院的日子,总是想看到对方,也总是愿接到对方打来的电话,可以和对方无拘无束地叙述自己的故事,却从来没想过把自己的生命与对方联系在一起。朱雪雯说生命的快乐在于人的心态,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命相适应。他们为对方的忧愁万里担心,为对方的满足而喜悦,为对方的突然患上感冒而焦急,他们彼此的关注已渗入到了深处。在爱与喜欢之间的夹逢里,他们走得一点儿也不局促。生活在神话与真实之间,是一种奇妙的感觉。王社整个人生活在虚和真之中,流逝也是好的,空白加无言就是无限。在滚滚红尘中,他觉得自己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他敏感、偏执,轻易的伤害别人,同时也被别人所伤;他追逐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或许因为是异性朋友,所以性格,心理上的迥异,使双方会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激励启迪。于是容易出灵感,出效率。他和朱雪雯也因为这种默契配合,彼此理解而更加相互欣赏。对于未来,他们都没有太深的责任义务,没有太全面的体验与了解,反倒能从朦胧中保持不变的欣赏。有一种美丽叫做放弃。有一种默契叫做心照不宣。在寂静的喧闹中寻找自己,真挚的友情不需要有承诺,注定的缘分不需要有约定,因为生命就是顺其自然。人生之缘如冬日的雪,洁白而轻盈,愿它在世间轻舞飞扬,随着风儿把不尽的祝福送给那个单纯得干干净净的异性朋友吧。以后的日子,累了,就将心靠岸。醉了,也会一样知道过去难忘。爱一个人就要一心一意的爱,还要爱对方的全部和一切。梦随心求,心随梦动,那一份淡淡的爱,那一种浅浅的忧伤,就象风吹过花儿,随风相附,如茵所归。一切皆有定数的。佛说:“前世的五百次轮回,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不可实现的诺言最动人如此美丽的夜晚,孤独是一种遗憾,想念着得不到的爱情成为习惯,当一切都已成风,他只有面对冷冷的寂寞,独自体会点点滴滴的往事,从从容容地翻开在“合肥教育学院”真心付出的日子,只感到晓风残月的凄美,谁也留不住时间的。日车翻新,太阳照常升起时,还要干着自己该干的事情。王社真的想到结婚时,才觉得自己很平常,也非常普通。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看一下街市的人流,每个人身上都是有故事的。只是有一件事没有多少人去想:谁在写我和你的故事,是不是我们的故事早都被人写好了,只是都在不能自抑地演义着,仅此而已,而已而已。至于以后回到那个图书馆,王社想,如果自己能学以致用的话,他还是愿意做些学问的。科技大学的电脑电脑老师在课堂上说过,要不多长时间,网络时代就会到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势不可挡,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相互渗透,网络的发展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和观念。那时的人们动辄就会上网,但王社觉得只有真正操起书本,才能捧出传统文化的感觉。他想立一个项目,想在事业上进行一些研究,倡导图书馆员树立效益观念、以用为主的观念、用户至上的观念、开放的观念、现代化管理观念和多功能观念、文献深加工观念和多功能综合服务观念,探讨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拓新职能,对网络时代下图书馆现行管理体制的重建和重进行探讨,对网络冲击下的读者从图书馆中分流出去的现象提出对策,提倡在网络时代对图书馆管理实行全新的理念,要求图书馆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对管理机制、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文化环境等进行新一轮的整合和创新,以提高图书馆管理的整体综合效能,增强图书馆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当然,王社觉得这样的课题研究在他毕业回到单位以后是可以完成的。操书在手,往往带着一种沧桑的古朴;打开一本泛黄的旧书,他会感到面前仿佛坐着一个逝去的生命,给人一种归依感。岁月磨蚀,传统文化依然带着崭新的犀利。祖先的睿智不朽,黄钟大吕式重重的敲击,是键盘鼠标的轻拢慢捻无法比拟的。知识经济的来临,使知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以及企业生存的关键性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企业需要持续的知识创新来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以创造出比传统的生产活动倍增的经济效益。而知识源的整合与共享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它有赖于知识组织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对知识存储进行整序与提供。知识管理正是为满足社会对知识的这一需求变化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思路和解决方法,它是创建竞争优势的关键。王社设想着让课题研究从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地论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建设诸元,寻求管理上的进一步创新,以期那些基于网络环境下流失的读者能早日对图书馆进行回归。闲暇时,他设想了一些课题的研究方面:社会职能与信息社会;社会教育职能与现代化服务;发挥开发利用文献的职能;加强传递科学情报的职能;充分利用读者教育职能;发挥好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发挥现代化图书馆网络职能;注意发挥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基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建设如何创新?如何加强图书馆的应变能力?将是全世界图书馆界都面临的新课题。新世纪的技术革命特别是网络化的发展,积极推动了图书馆发展,当然也会给新世纪的图书馆职能带来了新的变革。读者处于满足状态时可能感受不到自己的需要,但阅读资料缺乏或效果不佳时,读者一些合理的阅读需要就不能得到满足。他想论述在新世纪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价值观念的冲突多种思想文化的碰撞,会引起部分读者心理的失衡和行为的失范,再加上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读者分流问题。在新世纪里图书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