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民国(狂人阿Q)》第268章


战争一开始就打的极为艰苦,为了对付日军的坦克,西北军的战士不得不帮上手榴弹跟日军的坦克来个同归于尽,用人弹攻势来抵消日军的武器优势。日军久攻不下,不得不增派板本支队、赖谷支队主力来增援。此时虽说自己的手下打的顽强,但是李宗仁却高兴不起来,甚至是窝了一肚子火。
原因无他,因为他寄以希望的汤恩伯军官却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来合围日军。他们整天在苏北的山区里打转,死活就是不出来。当然这不是迷路了,李宗仁也知道原因,无非是为了保存实力。可是他实在是有苦难言,指挥的部队杂乱无比,不听指挥的何止汤恩伯这一只啊。全仗着自己的指挥能力和威望压着,现在眼看要包围日军了,这主力却不听话了,如何不恼。
按照李宗仁的部署,汤恩伯军团引诱叽谷师团到台儿庄后,就隐蔽起来,然后一旦孙连仲的部队跟日军交火后,他们要立刻包围。可是孙连仲已经苦战了一个星期,日军都增援了数千士兵了,汤恩伯就是不动。
不得已李宗仁给蒋价石拨通了电话:“蒋委员长,徐州保卫战一切顺利,现在先向委员长报捷。今孙连仲部以在台儿庄牢牢牵制住敌军两万余人。外围汤恩伯部队即将合围彻底歼灭这股日军。”
李宗仁是聪明的,他没有指责汤恩伯避战,他知道那样没有什么结果,反而是向蒋价石报喜。蒋价石一听这消息。顿时一喜,他从李宗仁口中听出的意思是,这次歼灭战将是以汤恩伯军团为主力的,这是给中央军立功的机会啊。现在中央军确实也需要这样的一个战绩,自淞沪会战以后,打一场败一场,反观东北人家塞北军和东北联合都要收复失地了。于是他立刻给汤恩伯拨通了电话,问详细情况。问汤恩伯什么时候计划进攻,问汤恩伯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支持。结果汤恩伯说随时都能进攻,李宗仁给他的进攻日期竟然是六天以前。一下子蒋价石明白了。李宗仁给他打电话的目的不是为了报喜,而是为了让他催促汤恩伯进攻,显然汤恩伯在保存实力。蒋价石立刻训斥了汤恩伯一顿,让他立刻准备进攻。
于是20军团出动了。
此时的日军在台儿庄这个全是石头建成的村子里已经跟孙连仲部激战了一个星期,他们投入了两万人。而对手也是两万人,此时台儿庄四分之三都被日军占领了,但是孙连仲的部队还在顽抗,而他们的两万人此时已经损失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现在只有五千余人还能战斗了。
在这种情况下,疲惫的日军遭到汤恩伯生力军突然从山里冲出来的奇袭。一下子伤亡惨重,内有孙连仲部的拼死抵抗。外有中央军主力的背后一击,日军在不败就是神话了。于是一部突围一部被歼,最终有一万多日军留在了台儿庄。中国南方战场终于在丢失南京后,打了一个胜仗,被作为大捷来宣传,称为台儿庄大捷。
赵书礼对台儿庄大捷是很期待的,因为他知道这个大捷会发生,果然如他期待那样的发生了。经过跟李宗仁交流,李宗仁大肆抱怨中央军的不地道,保存实力比起杂牌军还过分。
赵书礼对李宗仁现在算是佩服了,看来这个从基层爬起来的军人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台儿庄战前,塞北讨论过全国的战局,塞北的高级军官没有一个看好李宗仁指挥的徐州会战的,因为这里的杂牌军太多,李宗仁手里甚至连他自己的桂系军队都没有,显然是蒋价石搞的鬼,不想李宗仁直接指挥他广西的部队。在这样的情况下,塞北高级军官认为,指挥不统一兵力装备也不占优的情况下,徐州会战没有胜利的希望。这个台儿庄大捷,倒是让李宗仁的能力在塞北军高级军官中得到了认可,因为这些军官自认为自己指挥不了这样劣势的战斗。
赵书礼本想给蒋价石打个电话,陈述下自己的意见,表达下对中央军避战的不满,但是他还是放弃了。因为觉得这种方式来沟通太傻了,完全是无用功,更何况蒋价石不可能承认中央军避战的,毕竟台儿庄胜利了,而汤恩伯起的作用是雷霆一击是绝对重要的,现在他是媒体报道的英雄。但是此时赵书礼已经把保存实力这个问题记在了脑中,中央军从现在就开始保存实力了啊。他的印象中,抗战开始的时候,中央军是很给力的,确实是认真的。淞沪会战中央军的王牌几乎打光就是例子,现在看来蒋价石未必没有给其他军阀做表率的可能,他消耗完了中央军的王牌赢得了其他军阀的认可,接着就是利用自己的位置来调动杂牌军,最后借日军之手削藩。
看着媒体大肆报道的汤恩伯事迹,赵书礼突然对孙连仲的遭遇充满了同情,而且他刚刚收到消息,有传言说孙连仲的部队因为损失惨重,剩余能战斗的部队不到原先的百分之二十,听说他的部队要缩编,孙连仲对此十分不满。孙连仲不但不认可自己部队缩编,自己降级的可能,他甚至觉得台儿庄大捷他居功至伟,抱有更进一步升官的希望呢。
很快不满的孙连仲就收到了神秘人物的觐见,这人给了一笔钱,让他可以抚恤伤亡士兵,奖励有功将士,而中央答应的抚恤金迟迟不到让他头痛不已。而这神秘人最后向他透露,如果他想继续发展,就要另谋出路了,他在中央是杂牌军,没人照顾想爬上去太难了。在南方发展的前景不妙,建议他往北方活动活动,如果他愿意,神秘人表示愿意配合他。
孙连仲认为确实是这么个理儿,汤恩伯的部队奖励都发下来了,而他的抚恤甚至照常的军饷还在拖延,跟着蒋价石干恐怕这样的遭遇还会遇到,于是他心里升起了小九九。他用神秘人给的钱派人去武汉活动了下,结果很顺利,各个部门都没卡他,好像是有人已经打点过了,他很快就调往了北方,到了河南。并且他的第二集团军也没有缩编,用原本韩复榘的部队对他进行了补充,韩复榘也是老西北军的一员,跟他地位相当,都是冯玉祥十三太保之一,韩复榘的老部下对他也服气,他的集团军战斗力又起来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他收到了从山西送来的大批武器装备,武器上的铭文标示这是出自塞北的兵工厂的产品,这时候孙连仲才反应过来,原来他的部队离塞北越来越近了。未完待续。。
第四卷 抗日烽烟 三百六十六节 塞北的潜力
苏芬战争后,赵书礼对德意苏联合的担忧不在了,而此时东北局势的发展越来越有利。
塞北军经过激战攻陷了抚顺,十万塞北军与三万日军激战,战斗烈度不算激烈,比不上台儿庄或者平津会战,没办法这是东北条件局限的,这里冬季太严寒了,没办法进行大规模作战,十万人的规模对中日双方来讲几乎都是极限了。
而东北军则攻克了辽阳,两方军队合围沈阳。日军不是不想救援,可是一方面是东北遍地开花的游击队到处破坏铁路,阻击增援,一方面也是受限于大多数部队都在南方作战,顾忌不到东北。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学良已经做起了春季结束东北战事的计划了,他积极联络塞北,希望塞北一起配合。赵书礼自然是答应的,他也在等待着春天,现在在东北的作战,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对塞北军的压力着实不小。要知道为了保证三十多万塞北军在东北的给养,可是费了大劲了,往往一颗子弹要运送到前线,要先通过铁路,然后再用马车,马车过不去的地方用驯鹿来拉,效率低不说,成本太高了,往往供给一个人的需求就需要将近十个人来工作。
沈阳暂时还打不下来,但是其他地方大有文章可做。
塞北军占领的长春等地,也有不弱的工业实力,有民间资本的,也有日资,尤其是日资的企业,集中在采矿业。设备是不错的,都是九一八后的新设备。对于这些,赵书礼是毫不犹豫的接收了,全都拆除下来打包。等待春季一到就运往塞北。
对此张学良是默认的,他接受了赵书礼的说法,即便春季把日军赶出了东北,那么东北地区肯定还是会作为战场的,中日在这里拉锯,恐怕不是一两年能结束的,至少要等欧战结束,列强腾出手来干涉。这个时间久不好掌握了,参考一战也得三四年。三四年的拉锯,对东北的破坏恐怕是空前的,这些设备即便不拆除到塞北。东北军也利用不起来,只能留给日军来夺取,还不如早做准备拆走了事呢。对此张学良也是难过啊,自己的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