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第64章


瘴渥案莸鼗蚩谷瘴渥盎疃捣钡厍墓罚饕俏吮阌凇疤址ァ保虎哿稻浪ㄉ栌谟杉挪柯浣咏谷瘴渥案莸丶捌渫返奈奕饲?0~200名伪警组成)及防卫(集团)部落的公路,主要为了便于警防所及防卫部落之间与警备本部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支援。
“治安肃正三年计划”制订之后,鉴于抗日武装基本上活动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为了便于“讨伐”,急需整备警备公路。因此,与“治安肃正三年计划”相适应,制订了“警备公路三年计划”,工程预算总额为18724万元,1936年新建公路35665公里,1937年新建56825公里,1938年新建25223公里,三年合计新建警备公路117713公里。
第四;建设警备通信网。日伪军警的通信设备有三种: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和信鸽。
有线通信(警备电话);线路分为干线和支线。干线为中央机关与省、省与县和县与县之间互相联系的线路;支线为县与警察署与分驻所之间互相联系的线路。
三年计划期间,先后由民政部警务司拨款总额为1663397元,新建线路10121公里。
无线通信;1935年以前,伪满共有无线电台68台,报务员75名。1936~1939年新增电台114台,报务员184名。电台多数为固定电台,也在讨伐部队中配备有少数随身携带的移动电台。固定电台,除配备在伪中央机关、省政府、县政府外,有些国境警察队、海边警察队,森林警察队和一些“治安肃正”办事处、警察署,也逐步配备了无线电台。
信鸽;1935年开始使用,当年从日本购进信鸽300只。1936年增加1440只,1937年增加960只,1938年增加1200只。主要配备国境警察队、森林警察队和警防所。
第五;收缴民间枪支。这一措施主要目的是防止枪支、弹药流入抗日武装手中,同时还可以用来武装日伪的群众性武装团体。例如1937年拨给三江省1万支洋炮。用来装备集团部落的自卫团。后来又拨给日本开拓团步枪2万支。短枪发给伪警察和部分伪军,总数不下3万支。
收缴民间枪支,从1933年即已开始,到1935年末已收缴98万支。1936~1938年又收缴了79万支。到1940年共收缴205万支,包括各种枪支。以1938年为例,在收缴的22万多枪支中,步枪16386支,短枪6583支,自动短枪53支,轻机枪27挺,重机枪5挺,猎枪96支,洋炮198089支。
第六;铁路、公路两侧禁止种植高棵作物。日伪为了防止抗日武装利用铁路两侧高粮、包米等高棵作物,袭击火车,1933年开始禁止在铁路两侧各500米之内种植高棵作物。后来又鉴于抗日武装经常在公路上袭击日伪汽车,1935年又规定在“国道”和警备公路两侧各200米内禁止种植高棵作物。由于农民的强烈反对,不得已于1937年将公路两侧的禁种范围由200米减到100~50米;1938年将铁路两侧的禁种范围由500米减到400~200米。
治本工作的其他有关措施如保甲制度,自卫团等,在集团部落中都有所涉及,不再详述。
所谓宣抚工作,就是由宣抚小委员会;通过广播、电影、讲演等手段,进行“建国精神”、“王道乐土”、“日满亲善”、“一德一心”;以及“通匪”、“纵匪”、“窝匪”、“济匪”、“反满抗日者要受到严厉制裁”等反动宣传和恐吓活动,并通过医疗、救助等手段,施以小惠,恩威并用,妄图笼络民心,控制群众,从思想上切断群众与抗日武装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看,也是一种“治本工作”。但日伪一般不把它包括在“治本工作”之内、而是单列一项。
所谓思想工作,主要是镇压共产党和一切反满抗日的“不法思想团体”及个人。这项工作在关东宪兵队的统一指挥下,由日伪宪兵和警察进行侦察、逮捕、刑讯、审判和处置。
三东边道“独立大讨伐”
第四部分:刺刀下的“新国家”围剿抗日武装第3期(4)
所谓东边道“独立大讨伐”,就是没有日军参加,完全由伪军“独立”地对东边道进行讨伐。
过去日伪对抗日武装的大规模讨伐,都是以日军为主,伪军辅之。但关东军一直想让伪军能够早日担负起讨伐抗日武装,维持“治安”的担子来,以便使分散配置的日军集中起来,进行训练,准备对苏作战。这次东边道“独立大讨伐”,就是一次尝试,一次检验。伪军政部最高顾问佐佐木到一,1936年11月24日在通化军政部讨伐指导部的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他说:“此次所以单纯以满军独自力量肃清这一地区,是因为要检验满军以现有机构——有顾问以下日本人交织在内的现有机构的讨伐肃清能力究竟如何,完全是试验性质。”“现在皇军仍在各处流着鲜血,并且为了治安工作用去了极大的力量,牺牲之大有目共睹。如能把这种费力之事委之于满洲国各机关,由其承担,皇军便可以减轻负担而从事其本来任务。”《东北大讨伐》第315页。
所谓“独立”大讨伐,其实也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从上到下都是由日本顾问、指导官,教官控制和指挥的,伪军仍然是傀儡。关东军的这一招儿,不过是为了“减轻负担”,减少流血“牺牲”,让伪军去当炮灰。
东边道“独立大讨伐”,是关东军根据“治安肃正三年计划”决定的。1936年7月10日关东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命令伪满军政部最高顾问佐佐木到一,“贵官在第二期中,指挥尽量多的满军,主要在东边道北部(辑安、通化、柳河、辉南、金川、江、临江、抚松、长白各县和磐石县东部、桦甸、安图两县南部),以满军独立彻底进行治安肃正。”这里的“第二期”是指1936年度治安肃正计划的第二期(8~11月)。关东军1936年度第二期《治安肃正要领》规定:“军政部最高顾问……尽量将满洲国军向北部东边道方面集中……使之独立担任桦甸、安图两县南部和北部东边道的治标工作。”据此,伪军政部于1936年8月26日发布《满作命第1号》命令,对东边道独立大讨伐做出了部署。10月1日,在通化设立了讨伐指导部,佐佐木到一任指导部长,伪第1军管区主任顾问河崎大佐全面负责组织指挥(相当于参谋长)。伪第1军管区司令官于琛澄也在通化设有讨伐司令部,在讨伐指导部的“指导”下具体指挥。下辖5个地区司令部,参加讨伐的伪军共计12个旅(包括教导队和靖安军)、2个团,约25万人。此外,在桦甸、安图地区还有伪第2军管区的配合。
敌人把讨伐部队分为:堵击部队、扫荡部队和游击部队。他们的任务是:堵击部队:凡抗日军行动要路、出口一律封锁;扫荡部队:遇有情报时,或出“奇袭”,或在抗日军意料以外进行搜索;游击部队:经常在山里穿梭般行动,以使抗日军的活动受到阻碍。
东边道“独立大讨伐”,1936年10月1日正式开始,而组织准备工作从8月就开始了。讨伐的主要对象是抗联第1路军和王凤阁的自卫军。还有吴义成的救国军。
当时,抗联第1路军总司令、第1军军长杨靖宇组织第1军第1师第3师西征、不在东边道;第2军第5师留在绥宁地区;在东边道的有第2军军部、第4师、第6师和第1军第2师,在第1路政委魏拯民和第1路军副总司令王德泰率领下,活动在江、安图、抚松、临江、长白一带。
王凤阁部活动在通化、辑安、临江西部一带。吴义成部活动在桦甸、安图、抚松一带。
东边道独立大讨伐分3期进行。
第1期,10~11月,全面铺开讨伐,重点是抗联第5、第6团和王凤阁部。7日讨伐指导部下达“满作命第8号”,各地区部队都编组了“游击队”。经过半个月左右的“游击”,王凤阁在辑安县的根据地遭到破坏。但没有发现抗联部队。
10月21日,敌讨伐指导部又下达“满作命第11号”:从10月25日开始,各游击队同时向临江西北地区王凤阁部发起总攻,至11月20日结束。结果还是没有捕捉到王凤阁。
在此期间,抗联第2军第4师200余人,于10月10日在安图县南部东清沟与伪第2军官区第7旅第10团发生战斗,击毙石川隆吉大佐和河村中佐以下数十名。
东清沟战斗后,敌纠集5000余名兵力,对抗联部队紧追不舍。王德春率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