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第65章


笞艉秃哟逯凶粢韵率! ?br /> 东清沟战斗后,敌纠集5000余名兵力,对抗联部队紧追不舍。王德春率部转战于抚松、临江、江各地,出没在林海雪原,与敌人兜圈子,终于把敌拖得疲惫不堪,被我军甩掉。
10月末,王德泰率抗联第2军军部和第4师主力,进入临江抚松地区活动。11月初,拔掉了大阳岔据点。而后,王德泰又率部来到抚松县小汤河。敌探知后,立即纠集伪军600余人,利用夜间袭击小汤河村。王德泰沉着指挥部队,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歼敌60余人,但我军也牺牲了军长王德泰以下13人。
讨伐的第一期,据日伪的记载,共进行战斗350余次,使抗联、王凤阁部队一些小股抗日武装,受到很大的损失,但其主要目的并未达到。佐佐木到一不得不哀叹道:“遗憾的是本期讨伐的主要目标东边道匪首王凤阁未能捕获。”《东北大讨伐》第266页。
11月15日,讨伐指导部下达“满作命第25号”,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第二期讨伐。讨伐的重点地区是临抚地区的抚松、临江、长白三县。12月上、中旬重点讨伐临江、长白一带的抗联。抗联有时避其锋芒,有时主动出击。在此期间的主要战斗有:五道河战斗、十三道沟战斗、七道沟战斗、黑瞎子沟战斗等。
12月下旬,敌讨伐重点转向吴义成部。敌人判断,吴义成“在瞎子河南方地区”,遂分几路向吴部基地进攻。吴义成部受到很大损失。
1937年1月敌开始第三期讨伐,到3月末基本结束,重点是在临抚地区围剿抗联,在临抚以西地区围剿王凤阁部。
1936年12月31日,讨伐指导部下达“满作命第48号”,部署伪军进行讨伐。抗联为了粉碎敌人的计划,决定只留一部分主力在长白和临江县坚持斗争,以吸引敌人;其余部队转移到抚松县境,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并相机打击敌人。从1月至3月,2军各部进行了小夹皮沟伏击战,明水沟伏击战等战斗,到3月下旬,基本上粉碎了敌人的讨伐,抗联2师、4师、6师主力在抚松县东满大牛沟密营会师,总结了1936年秋季以来反讨伐斗争的经验。
敌在临抚地区围剿抗联部队的同时,在临抚以西地区疯狂搜剿王凤阁部,1937年1月,敌下达“满作命第50号”,要求“全力搜捕匪首王凤阁,同时彻底歼灭小匪团”。敌此次讨伐采取拉大网的办法。集中10几个旅团四面围剿王凤阁。敌人如此兴师动众,搜寻两个月,始终未能找到王凤阁。到3月上、中旬,敌终于“得到了王凤阁部队约100余人在八道沟东北山地密林中活动的情况”;于是出动2000余人将老虎顶子团团围住,激战三昼夜,王凤阁部损失严重,迫不得已于3月26日夜突围,进入通化县第三区六道沟东方约6公里的王凤阁沟。敌又跟踪追来。由于连日苦战,已经人困马乏,弹尽粮绝,王凤阁及其妻儿和5名战士在突围中终于被俘。4月1日在通化被杀害。
历时半年的东边道“独立大讨伐”至此基本结束。
第四部分:刺刀下的“新国家”围剿抗日武装第3期(5)
四三江地区“特别大讨伐”
东边道“独立大讨伐”基本结束以后,日伪将讨伐重点移向三江地区。
伪三江省,辖14个县。当时,抗联的11个军,除1军、2军在南满,10军在五常、舒兰、苇河一带外,其他8个军,基本上都集中在三江地区。
1937年3月8日,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下达“关作命第965号”命令及所附《1937年度关东军治安肃正计划纲要》。其“方针”是“除三江省外,满洲国全部地区,准备在日本军人后援下,初步以满洲国各机关的力量,独立担任肃正工作。”“对三江省,在适当的时期进行特别工作。”这是因为,在三江地区,抗联部队集中,不仅数量多,军政素质也较好,战斗力较强。所以,关东军在《纲要》的“方针”中,不得不把伪三江省除外。对三江地区,还是得关东军亲自出马,赤膊上阵。而且不仅指挥军事,连伪行政权也一并统揽,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管制性质,即所谓“具有浓厚的军政色彩”。与其他地区相比,这些都是特别之处,所以叫“特别大讨伐”。
1937年6月11日,植田谦吉又下达“关作命第995号”命令,及所附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东北防卫地区治安肃正计划纲要》,部署伪三江省特别大讨伐。根据这一命令,关东军特派当时在东北的5个主力师团之一第4师团前往三江地区,第4师团长松井任东北防卫地区司令官,全面负责三江地区的特别大讨伐。与此相适应,又调整了伪军管区司令官,派遣日本顾问进行指挥。
特别大讨伐,仍采取“治本”与“治标”相结合的办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1937年7~10月,为第一阶段,以治本工作为主。治标工作主要是分散配置部队,收集情报,就地进行讨伐。
治本工作以建设集团部落为主,妄图隔绝群众与抗日武装的联系,以断绝粮道,切断情报来源,使抗日武装陷于困境。日伪特别修订了集团部落建设计划,将康德4年(1937年)度预定数目78个增加150个,共228个。集团部落的建设,给抗日武装在粮食、衣物和药品的补给、情报的获取以及作战行动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1937年11月,敌人的军事布置已基本完成,对集结在三江地区的抗联部队形成包围之势。于是开始进入治标为主的第二阶段。所谓治标,就是武力讨伐。日伪军武力讨伐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破坏密营,妄图消灭抗联的根据地;二是捕捉抗联部队,妄图消灭抗联的有生力量。
从1937年11月至1938年6月,敌多次向抗联密营发动进攻。例如:1937年11月上旬,敌2000余人进攻七星砬子,抗联第8军4师、6师和第11军的密营遭到破坏。其中5军某连在抗击日伪讨伐中谱写了壮烈篇章。1938年3月,敌300余名向5军密营进攻。我军3师8团1连在小孤山顽强战斗,激战竟日,敌始终未能突破。是役击毙日军27名,伪军20多名。我1连连长李海峰、指导员班路遗等12人壮烈牺牲。为了纪念12名烈士,第2路军总指挥在追悼大会上宣布,将小孤山命名为“十二烈士山”。
面对敌人凶猛的攻势,为了打破敌人“聚而歼之”的阴谋计划,跳出包围圈建立新的游击根据地,打通与其他抗联部队的联系,1938年4月,中共吉东省委决定第2路军向西南远征。敌得知我军动向,四处围追堵截,我军损失严重,但仍英勇抗敌。其中,1938年10月发生了“八女投江”的壮烈事迹。至年底,4军军长李延平、副军长王光宇先后牺牲,部队全部溃散。第5军也损失惨重,第二路军西征失败。
1938年6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组织抗联第3、6、9、11军,向西北进行第二次远征。以3军、6军为主体的西北远征部队一路上摆脱敌人的尾追,冲破敌人的堵截,经过千辛万苦,浴血奋战,终于跳出了日伪军在三江地区的包围圈,保存了抗联的一部分主力,粉碎了“聚而歼之”的企图。于年底分别抵达海伦县境,在黑嫩平原开辟了新的游击区。1939年1月,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西北指挥部,将两次远征到西北的抗联部队,编为4个支队,决定依托小兴安岭山区,在黑嫩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8年初,日伪军开始向饶河地区大举进攻。抗联第7军为了避敌锋芒,决定除留军部与敌周旋外,1师、2师转至同江、富锦地区,3师转至宝清与5军3师共同开展游击战争。
抗联各部队在反讨伐战争中,在防御作战的同时,也相机出动进攻,积极打击敌人。例如:1937年8月,在5军副军长柴世荣的指挥下,抗联各部向刚刚驻在三道通的日军发动进攻,击毙击伤敌人40余名。8月20日,抗联5军、8军和独立师各一部,在周保中的指挥下,在桦川县孟家岗截击日军黑石部队,击毙敌300余人。1938年9月28日,抗联第7军参谋长兼代军长崔石泉率部,在挠力河下游的西风嘴子,伏击了归敌日野支队支队长日野武雄少将的汽艇,击毙敌日野以下39名。
敌人对抗联在军事围剿的同时,还加强了政治瓦解工作,由日伪宪警组成的田中工作队和日军各部队中的特设游击队,通过侦察、诱降等手段,围剿抗联。第8军军长谢文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