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民国(狂人阿Q)》第86章


大纲宣布,在四年内,由整府主导各国营私营企业积极参与,将在塞北各地新建五万公里铁路,届时铁路里程将达到六万公里,公路新建十万公里,达到十二万公里;新建一百座大中型电厂,让塞北三十个有规模的城镇完成电力化,届时塞北发电能力将由现在的两亿千瓦时增加到三十亿千万时;兴建大型水利设施,解决归绥,包头鄂尔多斯,张家口,承德,库伦,迪化,以及五原县,磴口县等较有规模的城镇用水问题;建立五十座大型兵工企业,涵盖坦克装甲车辆,飞机制造等先进兵器,同时动员三百个民用企业参与配套生产;向外蒙新疆移民一千万,其中外蒙四百万,新疆六百万,到时候塞北人口将增加到3000万人以上。
除了这些经济方面的指标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比如军事方面,已经建立了军校,要求完成军官的专业化;兵员方面要新建三十个新兵训练营,建立完备的预备役制度;研究组建现代化的机械化军队,组建拥有一千架飞机的空军,五千门火炮的专业炮兵,以及工程兵等专业军队。
卫生教育方面,将新建一百所医院,培养医务人员两万人,建立比较完备的医疗体系;新建三千所小学,将塞北各地的小学数量扩充到五千所,新建三百所中学,总数达到五百所,五所大学,其中一所为综合性,其余为理工科,新建一百所技术专科学校;完成之后,塞北将拥有整个中国最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同时教育事业上,在中学教育上超过东三省,大学和小学上碍于基础,还不能跟有一万六千小学,三十所大学的东北相比,但是技术专科学校数量将是东北的数倍;除了自己建立学校外,还计划大量向发达国家派送留学生,学习法律金融工业电子化学等学科的先进知识,数量是每年一千人。
如此规模的建设规划意味着大量的投资,其中仅仅涉及到整府要支出的资金就达到30亿元,而此时整个塞北政府的整个财政收入也不过才2亿,就这已经是赵书礼会经营了,要知道他刚来此地的时候才只有不到500万。这么大的资金缺口要如何来解决呢,赵书礼可不能用苏联那种工农业剪刀差来筹集,最后他打算借债,向国外和塞北的债券市场大规模借债,但计划中借债只能筹集不到三分之一的资金。
另一个筹集资金的方式是,超量发行货币,发货币将提供计划中另外三分之一的资金。但是这得冒风险,因为过量发行货币其实是一种隐性的全民税收,意味着抢劫民财,但是有时候会导致通货膨胀。只要在百分之十以内的通胀赵书礼能够接受,那样不会引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超发货币的数量决定因素是市场的反应,以市场通胀百分之十为上线,能发多少就发多少。另外赵书礼还会对市场进行干预,当然这其中涉及到很复杂的操作,总之就是要尽一切努力控制住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采取的方法也是发行大规模的债券,让老百姓把钱都变成债券来减少流通。
发货币投入市场——发债券将货币回笼——继续投入市场,这是一个循环,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未必那么容易。好在塞北现在已经拥有大量从事股市,债市的人才,尤其是这次去美国股市搂钱,顺便让许多人感受了大规模的金融市场规则和锻炼了他们对金融市场的感觉。
除了发货币和借债,另一个资金来源是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这也将提供三分之一的资金。对于吸引的投资对象,国内自不用说,包括南洋和美国的华侨,都不会做任何限制,而国外主要针对的是德国和日本,原因吗很简单,按照严裕棠那个馊主意,这根本就是算计德日两个将来的二战战败国。
关于这个经济大纲赵书礼可是犹豫了很久,他手下经过孔韧的近十年工业计划建设,已经聚集了一大批对计划型的建设颇有理解和操作能力的人手,人才问题到不严重,但是赵书礼担忧的是发生大规模社会问题,比如通胀,比如国企腐败等问题。但是他不得不这么做,因为时间紧迫,如果历史不出现意外,从现在到七七事变只有八年时间了。
赵书礼之所以煞费苦心的在美国和德国狙击苏联人的采购计划,千方百计把苏联这个大市场分一大份给塞北的企业,然后利用此建立实力强大的装备制造业体系,根本目的肯定是为了中国,为了塞北。因为他不是活雷锋,不会为了苏联的工业化而如此费神。苏联人的订单不过是用来启动塞北的工业造血能力的,说白了是为了塞北的工业化服务,具体表现为为了塞北这个建设大纲配套的。
因此在利用苏联订单先启动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后,立即开始了本地的以工业化为中心的大规模建设,为了自己的实力增强,能够让中国跟日本在二战中打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而不是只能打什么游击战,防御战。要他赵书礼钻山沟,或者冒着对方的飞机大炮,用命来填的话,他就白来了这个世界一趟,他要的是堂堂正正正正规规的打败日本,甚至不仅仅把目标定在日本人身上,他心里甚至做过一个打算,让中国像美国那样同时在两线对抗法黑斯,那样才能一举奠定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
正文 八十节 塞日经济合作
1930年3月3日,归绥整府大楼,会议室。
那个用了好几年的长条会议桌,两拨人一共十人同时坐在桌子的左侧。
此前一个月内,他们在这条桌子上进行了十数场激烈的谈判,但是当时他们是面对面坐着,分别在桌子两侧。
而现在他们坐在了一边,熟悉国际规则的人都知道,谈判的时候双方各自代表各自利益,必然要面对面谈判,而当谈判成功后,签约的时候,肯定是坐在一边的,这象征着双方的利益已经达成了一致,也是一种友善的象征。
这双方一方是日本整府,一方则是徐新六代表的塞北整府,此前在同一个地方,他刚跟苏联人签署了经济协议。此时他又跟日本人坐在了一边,表示塞日双方在利益上达成了一致,这很诡异,这个时代中国一个地方整府竟然可以跟日本有共同的利益?
此时放在双方中间的有两份文件,这正是他们这些天内达成的协议,终于签署完毕,双方盖章生效。然后是各路记者咔嚓不停的拍照,报纸媒体没玩没了的报道。
报告褒贬不一,但总体还是贬的多,因为这个时代的中国反日情绪浓烈到了极点。
但是赵书礼对这份协议却是很满意的,协议不包括这种具体细节的主要内容有四点:
第一,日本人获得修筑穿过阿勒泰山脉,将新疆跟东北连接起来的东新铁路新疆段的权力,但是新疆段东新铁路两侧日本人将不拥有探矿权和驻兵权(东新铁路中断的满洲里到乌里雅苏台段日本人拥有探矿权但没有驻军权,满洲铁路则探矿和驻军权力都有)。
第二,日本商人拥有在塞北各地投资,经商的广泛权力,拥有跟中国公民同等获得补贴及各类优惠政策的权力。
第三,塞北企业有权在日本投资,并且有权利聘请日本技术工人到塞北工作。
第四,塞北籍公民在使用日本控制下的满洲铁路上将拥有与日本人等同的权力,而日本人在使用塞北境内铁路也将拥有同塞北公民同等的权力。
这四条中,赵书礼最满意的是第三条,因为这是他要求徐新六坚决要求的。目的很简单,为就要开始的塞北大建设寻找合适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
日本这个国家至少有一件事值得中国学习,那就是对教育的极端重视,从明治维新开始,他们就大办教育,到1930年代,他们已经普及了中学教育,中学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个数据即使放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高的。而且日本人十分重视技术教育,尽管他们的经济因为过早的垄断化,国家经济被少数几个财阀垄断,而不肯更新机器设备,工业体系和生产模式有些落后,但是他们自身的技术工人却不差,把一个日本技术工人放到同等的机床厂,他们加工出来的零件未必就比欧美的工人差,甚至因为细心的性格,或许更精密也说不定。
庞大的基础教育规模,还有发达的技术专科教育,加上明治开始长达大半个世纪的不屑积累,让日本人拥有大量技术人员储备。而在一战中日本经济畸形繁荣后,开始长期的疲软,1923年又发生了大地震,重建还没有完成,美国经济危机又席卷全世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